十行采集:
1.格物就是正念头。如果念头不好,马上改掉,念头好,就要维持。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2.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感应论,就是体用论,大家相互依存,本就是一体,单方面是不可能存在的。
3.“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首先要求我们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在内心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它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并驾齐驱的光明世界。
4.提倡心即理,是希望大家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来做事,不要矫饰,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寻求。
5.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如果你只学问思辨了,没有去实践,那就不是真的“知”,如果你只去实践,而没有学问思辨,那就不是真的“行”。
6.从时间来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
7.心一动(知),其实就已“行”了。这是客观版“犯罪预备”:你在头脑里不停地产生那些私欲,其实就是在为犯罪做准备,即使你永远不会去实践,可在你的心中已经实现无数回了,你已经把你的心变成了罪犯。
8.王阳明提“知行合一”和提“心即理”的思想一样,都是告诫我们要防范,希望我们能时时警惕我们的私欲。只要我们的心没有被私欲阻隔,知行就是合一的。
9.分清善恶是良知作为品德方面的能力,而分清是非就是良知作为智慧方面的能力。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就是智慧。所以,提到良知时,不要认为它仅仅就是良心,它应该是品德和智慧齐飞的良知。
10.在安定思绪不要胡思乱想后,要一心一意地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
11.要经常怀着一个‘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地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功夫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12.你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一切见闻,都是你心动后的产物,它在你心内,而你做出了某些行为和决定,就是良知在起作用。
13.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14.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听从内心声音。
一行精华:
只要我们的心没有被私欲阻隔,知行就是合一的。心一动(知),其实就已“行”了。
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
全书总结:
1.王阳明心学:不唯神、不唯物,也不唯心,只唯良知。“万物一体之仁”,用“仁”来贯通自己和万物。人的良知是万物的尺度。
2.心即理:我心中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天地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不需外求。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
3.“格物致知”: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王阳明心学的价值观就是:致良知。
4.不以自己的私意来衡量外物,就不会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支配。总是被外物所牵引主导,心就常常不安。追求心安理得:做事时心安,那件事的理自然会得出。
5.不过度、不执著,不逆情、不立异,始终处于良知所指引的平衡状态,贵和尚中。
6.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7.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诚意,谨独。
8.在事上磨练,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最后进入“不动心”境界。工作即修行,在工作中致良知,尽量进入“四和”境界。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