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优势”能力和“劣势”能力之说。多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崔璀是优势星球的创始人,今年上半年来公司做了一次分享,顺便赠送了他们平台的“优势测评”的体验券,之前测试完了找出了前4项优势,当时我觉得还挺符合自己的。这几天看到他们公众号又推送了解锁全部优势力排名的信息,需要三个朋友体验,我就能解锁其余的优势力顺序,我果断就找了三个人测评完,就解锁了我的所有的优势力排名。
测评一类的东西,其实有很多,网上一搜一大堆,这些产品后面都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我比较倾向于相信这些测试的结果。并且,不同的测评量表测出来的结果也可以结合着来看,“交叉验证”,就像现在手机定位一样,太空中往往是好多颗卫星共同定位一个手机终端。测评这个也可以这样看。
我也再次思考了这些测评结果给自己的指导意义。
第一,测评结果没有好坏之分,结果也不代表实际能力。这些优势力的排名只能说明个人的各方面的特质、气质不同而已,并不能说明实际能力的强弱。
第二,优势力的测试是一种“定性”的测试,是基于个人的各方面的特质排出来的一个相对的顺序,而不是“定量”的测试,这类测试想要做到量化测试也比较难。从“定性和定量”这个角度想,自己排在第一位优势力和排在最后一位的优势力,也不代表实际相对应的能力。
第三,这些测评类的结果,对于实际的工作、生活等只是一种指导和建议,而不能作为做一些实际事务的决策依据。因为实际的事情要考虑的因素其实很多,而且因人而异。特别赞同优势星球一个老师直播讲座里讲到的关于优势力与职业选择的关系,他说:不要问“我这个优势适合做什么职业?”,因为能选的职业太多了;而是要问,“我现在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优势力?我有没有这样的优势力?...”。这个老师的这一句话,感觉一瞬间打通了我长久以来的这方面的困扰。
之前做过MBTI,MBTI的结果显示自己的特质类型和这次优势力测评显示的基本一致,MBTI当时推荐的工作没有一个是理工科相关的,但自己又恰恰读了很多年的理工科,直到现在也还在从事工程类的职业(【生活随感】一个INFJ型芯片工程师的普通日更)。这曾经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困扰,但是这么多年过去,自己经过一些心理学的学习和探索,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困扰和冲突了。
按照优势力理论,自己排第一的共情力好像确实在写代码这一块没什么用,但是自己有目标力和学习力啊,按照老师说的,自己有这两项优势力,其实就完全可以胜任工程师这个岗位了。自己要做的是,怎样基于现在的工作环境把自己优势力尽可能的匹配、发挥出来,同时不要让优势力的短板阻碍自己。一下子,就感觉“豁然开朗”,也没有那么多纠结了。
认识自己,成为自己,是一个过程,不容易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