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是一只绵羊。
或许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我们也做着当一头狼的梦,但我们随着社会的大流,不知不觉中慢慢被驯化成了绵羊。
我们也想过挣扎,但是在家里父母说,你要听话,做个好孩子;在学校,老师说你要服从纪律,做个好学生;走上社会,领导对我们说,你要多替团队考虑,做个好员工。
我们相信,父母、老师和领导所说的都是良言,于是我们选择了服从,渐渐的把自己的爪和牙磨平。我们把自己变得优秀,终于活成了一只优秀的绵羊。
01/我们正在经历的学校教育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条小鱼在水里游,对面游过来一条老鱼。老鱼见了小鱼,亲切地给他们打招呼:“早啊,小伙子们,今天在水里还好吗?”小鱼也很有礼貌地向老鱼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往前游。过了一会,其中的一条鱼终于忍不住了,他问另外一条小鱼:“哎,哥们,水是什么玩意?”
也许你会嘲笑这两条笨鱼,其实很多时候,最明显、最普遍、最重要的事,往往也是最重要,最难发现的。就像两条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玩意,当我们在一遍又一遍地背单词,抄课文的时候,真的就知道教育是什么吗?
家里有个小侄女,十来岁的年纪,本应该天真单纯,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心。放寒假也就这么几天,整天却在想着老师的补课班什么时间开始上课。你会说,不去补课不行吗?当然不行,因为其他孩子都在补。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包括她在内的很多孩子,已经成为了“囚徒的困境”中的囚徒。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充实自己,而是为了战胜别人。教育的初衷也与育人也越来越远,成了狮子与羚羊赛跑的故事。
试着想一想,这样的教育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未来?在这样的体制下,所有人都去追求同样的学校,选择同样的专业,学习的目的为了拿更多的A,毕业了为了找别人眼中的好工作,终其一生,过着未经省察的“N手生活”。
生活如果只是按照别人的轨迹活着,那我们和走出丛林之前相比有什么区别?我们总要把自己活得像个人,追求一些自己的诗和远方。
02/影响我们一生的家庭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像一个监视器,只要你一抬头看,他们就在你的头顶盯着,就算你不抬头,他们也在那。他们需要时时刻刻监督你啊,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你。
第二种是溺爱型父母。他们尊重孩子的一切意愿,对于孩子他们基本是不管不顾,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通常只有一句话:“你是最棒的!”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念。让你吃饭是因为我认为你饿了;不让你看动画片,是因为我认为看这个没意义;让你穿秋裤,是因为我认为你会冷。
父母天生会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缺失的东西,这是人的本能。一心想着让孩子成功,往往是因为自己害怕失败;一心想着让孩子放飞自我,往往是自己受够了拘束。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是,当你掏心掏肺把自己最好的给了孩子,却忘记去问一句,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麦田守望者》中有这么一段话,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为父母,能忠实地当个麦田的守望者,不让孩子掉下悬崖,就够了。
03/作为孩子的自我教育
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都要经历两次断奶期,每一次都是痛苦和挣扎。第一次是被动的,断奶的时候,你痛苦,妈妈也痛苦,但是你总要学会吃饭。第二次是主动的,当我们逐渐进入社会,不管有多么痛苦和不适,都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因为我们终将要长大。很多人害怕痛苦,不愿意挣扎,拒绝第二次断奶,最终长成了巨婴。
去饭馆吃饭的时候,我们总是自己看菜单点菜,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口味。但是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通常是老师端上来什么菜我们就吃什么,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你总以为学习只有“Learn”一种形式,却忘记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种形式,Study。
抱着研究的心态,有目的地去学习,让“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试想,猴哥在学艺时,如果菩提老祖随便教什么,他就学什么,能成为后来的齐天大圣吗?正是抱着长生的目的去学艺,才使得猴哥成为了我们喜欢的猴哥。
《奇葩说》最后一集中,关于成长,罗胖说:“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我相信,每一次爬沟都是痛苦挣扎的过程,但是那又怎样?生活在丛林中,我们拒绝长成一只绵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