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饭堂吃早饭,无意中听到一位年轻女同事聊起家事。她语气平静得像在说别人的故事:“我老公啊,外面欠了些钱。我知道,但具体多少,我也没细问。”

我捏着筷子的手,差点没稳住。 这话轻飘飘的,落在我耳朵里却像炸了个响雷
“夫妻俩的钱,不都是放一块儿使的吗?” 这句话几乎要脱口而出。在我们这代人——70后的认知里,这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我记事起,父亲的工资就是按月交到母亲手里的,柴米油盐、人情往来,都由母亲一手操持。轮到我成家,也是自然而然地把工资卡交给了妻子,这一交,就是风风雨雨27年。钱放在一起,心似乎也才能真正贴在一块儿,共同为这个家打算、出力。

看我一脸掩饰不住的震惊,旁边一位同龄的女同事给我使了眼色,压低声音说:“隔壁老王,别这么大惊小怪!现在的小年轻,流行‘AA制’呢。结婚后各人管各人的钱,各人花各人的,甚至……各人欠各人的账,也不算稀奇。”
各花各的?各欠各的? 我索性停下了筷子,心里像拧了个疙瘩,半天没想通。心,能拧成一股绳吗? 过日子,钱是最实在的烟火气。你算计你的,我盘算我的,遇到事儿真能毫无保留地同舟共济?那份休戚与共的“一体感”,从何谈起?

各花各的,孩子——这“甜蜜的负担”怎么算? 奶粉、尿布、学费、兴趣班……哪一样不是真金白银?难道还要拿着小本本精确到分厘,你付一半我付一半?那孩子感受到的“家”,是温暖港湾,还是精算项目
更现实的是,当妈妈需要暂停工作? 女性怀孕生子,收入难免受影响甚至中断。这时候,“AA制”的规则下,难道要她伸手跟丈夫“算账”要生活费?这情分,这依靠感,又该安放何处?
我并非固执己见,只是这完全不同的“家”法,实在让我这个“老脑筋”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这种泾渭分明的“你的”“我的”,真的能筑起一个温暖、稳固、可以共同抵御风雨的家吗?心里,总有些说不出的疑惑和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