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从知道到做到(绿灯思维)——《悦享听·财务自由之路》

我们前面聊到了:从知道到做到的第一个阻碍是信息超载、信息太多了,解决的办法叫精要主义,就是学东西要精、要深入、要重复强化学习那些重要的概念和理念。

有的人可能还是觉得:知识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吗?我们有一位伙伴是知名的律师,非常热爱学习,他曾经在某道上学了一年,那上面有各个领域的专家、非常精彩的课程,他就每天学习。结果他说学了一年以后,感觉自己的写作能力下降了,思考能力都下降了——他实际上在法律方面是属于专家级的,经常参与一些法律条文的修改啊、制定啊,怎么通过学习反而觉得智力水平下降了呢?

一个是信息太多了,另外你发现有的时候专家的理念啊、他的观点也不完全一致,再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重复消化吸收,也会给人造成混淆。当然这位王老师后来他也接触到了我们的财务自由之路的播音,他觉得这些信息很系统化,而且很符合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观。

今天我们看一看第二个阻碍我们从知道到做到的因素叫消极过滤。

什么是消极过滤呢?就是我们大脑学习知识的时候有一个过滤系统,这个过滤系统天然是负面的消极的。比如说你在了解一个新知识、一个新的观念的时候,如果跟我们过去的知识、经验有冲突,那我们大脑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就是反感和排斥的,至少是质疑的。

从这一点上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往往对机会是排斥的,无法把握机会。因为所谓的机会它就不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也就是在我们脑海中与我们旧有的经验甚至是背离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学了一个新的沟通的方法,说沟通就是你要先倾听倾听理解别人想法之后才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双方才能够更好的有共识。假如这对你是一个新知识的话,如果你过去的经验和经历告诉你:如果不强势、不严厉,跟别人来说别人根本不会重视自己的意见,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就要主动而且强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如果你过去有这样的沟通方式的成功经验,那么你听到刚才说的“要先倾听再理解”这个沟通的新方法的时候你就会习惯性地质疑,说:“这个方法也太软弱了吧?又要花时间倾听,又要花时间去理解它,这个时间成本也太高了,根本不如我过去,直接叫他去做不就好了?”

所以如果你是这么一个心态去了解这个新观点新知识的话,即使你知道了你也不会去做的。

那怎么解决呢?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就叫绿灯思维。

什么叫绿灯思维呢?就是说当我们听到了任何新的想法或者新的建议的时候,你就立刻把绿灯打亮:你要去想:说“这个想法虽然跟我以前的认知、跟我以前的观点有冲突,我有些排斥甚至有些反感,但是我先研究一下它有没有可行的一面。

尤其是越是我们在某个领域经验丰富越要这样去想。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有成功的经验,这种经验越丰富、资历越深的时候,我们越容易看到别人提的建议中缺陷和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去全盘否定对方。可是你要知道别人提的每一个观点方法可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它背后也一定是有理由的,一定有支持他提出这个方法的原因。只不过我们是因为受到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过去先入为主的成功经验反而束缚和蒙蔽了我们,让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视角。

而绿灯思维就是帮助我们去寻找别人的理由、我们去发现别人为什么认为这个观点是合理的。这样也打开了我们一个新的理解问题的视角。我们有了新视角再去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虽然在过去的视角上看这个问题是有冲突的,但是换了他的视角来看呢,好像还有些道理,而且这个视角也许是过去自己想不到的,这样我们就从不同的观点当中受益而成长了。

所以每当我们在遇到新观点或者是反对意见的时候不要总是质疑和琢磨“这些观点哪儿错了”,而是用绿灯思维先积极认可。

比如说刚才沟通这个方法,可能你从心底里根本不认同这个方法,可是还要告诉自己,我先点亮绿灯,就是先去理解。

为什么说先倾听、理解对方在沟通会更有效,也许你会找到一些很棒的理由。所以我们以后在听到某个新观点的时候,把自己的第一反应从“这个观点有问题”变成“我怎么能利用这个观点?如果我学会这个会有什么收获?”

坚持这样思考,一直用绿灯思维来思考,我们就会变成什么呢?叫反向偏执狂。我们都知道偏执狂就是说疯狂地坚持自己固有的意见、固有的思维。反向偏执狂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用积极的思维和可行的思维来看各种创造性的想法。

那你说:这样难道是我们什么都接受吗?不是的。其实绿灯思维不是不质疑别人,而是要把质疑的环节放在绿灯之后,也就是绿灯之后还有个黄灯。黄灯是干什么呢?就是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质疑环节。

所以不是我们不能表达质疑或者产生疑问,而是我们要在进行任何消极反馈之前先在大脑做出积极反馈、先找出有积极作用的理由再进行反馈,这样你在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别人也会更重视,因为他知道你在努力理解他的观点;而且有的时候,当我们把精力集中在寻找积极的可能性上,反而会有更多的创造性方案,而轮到亮黄灯质疑的时候想不出什么反对意见了,这样彼此都充分的能够理解同一个问题,执行起来就容易多了。

所以用绿灯是打破消极思维,让我们能够从知道到做到的第二个方法。

感悟分享


                                                          绿灯思维   助力成长

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中,信息过载和消极过滤是两大障碍。消极过滤,即大脑天然的负面过滤机制,会让我们对新知识产生排斥或质疑,尤其是在这些知识与既有经验相悖时。这一现象解释了为何许多人在面对新机遇或方法时选择保守态度,错失成长的机会。

“绿灯思维”强调,在面对新观点或建议时,不应立即质疑其合理性,而是应先打开“绿灯”,积极寻找其可行性及背后的逻辑。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视角,还能拓宽我们的思维方式,避免陷入固有思维的陷阱。例如,播音中提到的沟通技巧,尽管与传统强势表达相悖,但通过倾听和理解,确实能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和共识。

绿灯思维并非盲目接受一切,而是在积极思考后,理性评估并提出建设性的反馈。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能促进团队合作中的创新与进步。坚持使用绿灯思维,我们或许能成为“反向偏执狂”,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迎接更多可能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