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楼下的长椅上,总坐着两位老太太。
张阿姨腿脚不便,李阿姨便每天推着轮椅陪她晒太阳;李阿姨记性差,张阿姨就把药盒按日期贴好标签。
路过时常听见她们拌嘴:“你今天推轮椅太用力了,颠得我骨头疼。”
“还不是你非要绕远路看那丛月季?”
嗔怪里藏着的,是两个灵魂对“被需要”的笃定。
这让我想起,友谊里的需求感,从来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双向的滋养。
就像老座钟里的两个齿轮,你嵌着我,我咬着你,才能一起走向更远的时间。
有人害怕说“我需要你”,怕显得卑微;也有人抗拒“你需要我”,怕被拖累。
可真正的友谊,恰恰是在“需要”与“被需要”的拉扯里,才生出了韧性。
见过太多被“过度需求”压垮的关系。
朋友A总在失恋后凌晨三点打电话,要求对方立刻赶来陪她喝酒;同事B把所有工作难题推给朋友,理由是“我们关系好,你帮我理所当然”。
这种把友谊当成情绪收容所或免费劳动力市场的做法,本质上是混淆了“需要”与“掠夺”。
就像给植物浇水,适量能让它开花,泛滥却会让根腐烂。
也见过因“零需求”而枯萎的情谊。
同学C从不麻烦朋友,搬家自己扛箱子,生病自己去医院,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她好像不需要我们”,关系便淡成了朋友圈的点赞之交。
她以为的“独立”,其实是在友谊的围墙上砌了道密不透风的墙。
就像寒冬里的两只刺猬,若始终保持距离,只会各自冻僵。
最好的状态,是让需求感像呼吸一样自然。
我低落时,你递来一杯热奶茶,不用说“别难过”;你迷茫时,我陪你在江边坐一整晚,不用讲大道理。
我们会在需要时坦然开口,也会在对方力不从心时笑着说“没关系”。
就像拼图的两块,知道彼此的缺口在哪里,也明白自己能填补什么,既不勉强,也不疏离。
其实,友谊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我们因为“需要”而靠近,又因为“被需要”而确认了自己的存在。
就像那两位老太太,她们在彼此的需求里,看见了自己被珍视的模样。
或许,衡量一段友谊的温度,就看我们敢不敢说“我需要你”,也能不能听见对方那句“我也需要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