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项脊轩志》的时候,归有光18岁。
归有光,生于明代1506年。字熙甫。号震川。
项脊轩是归有光家中,位于庭院南边的一间老房子,这间老屋后来成了他的书斋。
他给书斋取名项脊轩,有两层含意。一是极言房子局促狭小,如同项脊一般。二是追念先祖归道隆。他的先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为官任职。
归有光的先祖是归道隆。归有光祖母高氏的祖辈是高昶,高氏家族在高昶时应是很兴旺的,高昶被封为太常公,那么归有光的祖母在少女时代婚配给归有光的祖父归道隆,这是一场门当户对的婚姻。
一、项脊轩经历过两次修缮
第一次是“稍为修葺”。
第一次修缮前的项脊轩是这样的: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这间书斋是归家很老的一间老屋,坐南朝北,屋里光线不好,过了中午时分,屋子里就很昏暗。雨天时,房子里会漏水。此时的房子显然不太适合居住。
第一次修葺后的项脊轩是这样的:
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做了一番修缮,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屋里光线才好些。然后他又在屋前种植了些兰木桂花树,兰木乃君子之木,桂花飘香,富有情韵,至此,这间书斋显出书斋主人的高雅品味。
在如此优美的环境里,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很放松。一个人在书斋里的时候,归有光很是快乐。写书法,吟诗作赋,长啸,自在随意。尽管有科举考试的大山压在头顶,尽管有光宗耀祖的重任在身,但此时正值归有光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怎能不怡然自乐。
归有光写此文时,归氏家族已渐显家道中落的端倪。文中,归有光对家道中落表现出极大的沉痛,谈到项脊轩经历几次大火而没有被毁掉,大概是有神保护的原因吧,可见出归有光对家族曾经的荣耀很自信,对重振归氏家族很乐观,以及对以项脊轩为符号的归家很依恋。
归有光深知身上肩负起光宗耀祖、重振门楣的责任,他不敢怠慢,只是无奈,个人的努力并没有阻止住整个家族的衰败。
家道中落的归家,各房开始分家。归家大院里建起了很多的隔墙,把整个家族划分开去,往日的热闹繁华不复。目睹这一切的归有光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二、于是他开始怀念母亲
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通过家中的老奶妈的回忆来缅怀逝去的母亲。这里的细节很感人。奶妈抱着当时尚年幼的归有光的姐姐,母亲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切地问奶妈,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饿了?这样的体会归有光并未有深刻的记忆,但由母亲对姐姐的舐犊情深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怜爱关心,今天子欲养而亲不在,心中伤痛据此可知。
三、由伤痛而追忆祖母
相比较母亲的早逝,归有光的祖母陪伴了他很长时间,和祖母之间的往事历历在目。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回忆祖母来到项脊轩看他共有三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来看望孙儿,略带戏言地说孙儿怎么像一个女孩子一样整天待在书房里啊。看似是戏言,实则饱含爱怜心疼之情。
第二个细节是祖母离开书房的时候,轻轻关上房门,不忍心打扰孙儿读书,喃喃自语,期待之心可见一斑。
第三个细节是拿着祖母的祖父高昶在宣德年间觐见明帝时用的象笏交给归有光,期待将来归有光考中进士也会拿着这样的象笏觐见明帝。殷切的期待,真挚的情感,如在昨日,怎能不令归有光长声痛哭呢?
四、归有光23岁成亲,娶妻魏氏
归有光在1541年考中举人,那年他已经35岁了。
15岁开始在项脊轩中读书开始,直到35岁考中举人,二十年的光阴,他在项脊轩中度过,尽管时间漫长,尽管这样的结果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好在他总算等来了这样的幸运。
伴随这样的幸运而来的还有他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他的妻子魏氏。夫妻二人感情恩爱和谐,情意绵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这一段内容是归有光后来补写的,补写妻子这一段内容之时,归有光33岁,补写后两年,即归有光35岁的时候,他才考中举人。
考中举人之前的时间尽管难熬,但幸运之神还是很眷顾他的。字里行间可见出和妻子魏氏的感情笃厚,魏氏时时到项脊轩中向归有光请教古代的事,有时也可见她伏在桌子上学写字的美丽身影,或是转述娘家小妹的话,夫妻二人的共同语言很多,那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可是,快乐的时光是如此短暂,在归有光27岁的时候,妻子魏氏亡故。
至此,项脊轩迎来了它的第二次修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这次修葺不同上次,上次修葺之时,作者颇费笔墨大肆描写项脊轩的风貌,那时生活还有很多未知的期待;此次修葺,作者还有什么心情,只有草草修葺罢了,并且经过此次修葺,项脊轩和以往的形制大不相同了,想必作者是不愿意翻出前尘往事,徒增伤感。
文章的结尾很有意思: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个人很喜欢这个留白式的结尾。庭院里有一棵枇杷树,那是妻子去世前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高高耸立了。思念妻子而不得,只能把无限沉痛的思念寄托在妻子当年种的一棵树上,见树如见人,树虽在而人已去,心中一片怅惘之情,无处可寻,留下余味,供读者细细体会吧。
五、暮年进士
归有光少年、青年时代均在项脊轩中度过,那段快乐的读书生涯,是梦想最初绽放的起点。
他在35岁考中举人以后,接下来25年的时间都在为科举考试而准备。
这个人生大部分光阴都耗费在了科举考试中的士子,在嘉靖四十四终于考中了进士,实现了天下读书人的夙愿。
只是很可惜,那年的归有光已60岁。
归有光的科举成绩不突出,三甲名次靠后,他只被授予湖州长兴县知县,后得高拱、赵贞吉的保荐,升为南京太仆寺丞,留京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方欲大展宏图,健康急剧恶化,死于任上。
归有光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考中进士的喜悦,他的生命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令我无比感慨的是,他的人生大半光阴都在考科举,在项脊轩中读书的那段时光,恐怕是他心中永远怀念的时期吧。
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发生的三代人的事,祖母,母亲,妻子,三世兴亡系于一间屋子。归有光的一间小小书斋为我们带来了一次精神上的回归,也让我们回到梦想绽放的地方,反观自身,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项脊轩志》归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