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的实盘效果为什么总是不如回测?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回测的结果往往很好,但是实盘的效果却没有那么好。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归因于策略知道的人多了。

确实是存在这样的情况,毕竟大家都使用同一种策略的情况下,对手盘就少了,滑点更高了,买入时候的价格更高,卖出时候的价格更低。

但一个自己开发出来的策略,没有人知道买卖的逻辑,实盘效果却也常常也不如回测的结果,这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稍微懂点量化知识的人应该会站出来:这明显是过度拟合了嘛,为了回测效果好看,把参数调整到最优。

这一句话,咋一看挺有道理的,但其实是把参数调优和过度拟合混淆了。

1 参数调优

我们的交易模型,会有很多参数。

以我在文章《投资10年300倍,你也可以。》中的动态多因子策略为例,其中二八择时就涉及到指数、对比时间、突破涨幅几个参数。

指数可以选择: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中小板指R等等
对比时间可以是:20天、30天、60天等等
指数需要突破的涨幅可以是:0%、1%、2%等等

我们将这些参数进行组合调整,让回测效果达到最优的过程,其实就是参数调优。

我们在寻找最优参数的时候,其实是寻找该参数对应的市场环境。

未来市场的情况和过去市场的情况越接近,未来的交易结果就和过去的交易结果越接近。

但是未来永远不等于过去,我们得到的结果往往也就和回测的结果不一致。

这就是为什么实盘的效果,往往要比回测效果要差的原因。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去调优参数吗?

答案是肯定的。

回测的结果和参数,其实是符合正太分布的。因为对于最优参数,不管是上调还是下调,回测效果都会下滑。

我们看看下图:

图片来自于《海龟交易法则》

调优前是参数A,调优后是参数B。

如果实盘的效果是一个落点范围,那么参数B对应的整体效果是要好于参数A对应的整体效果的。

这也是我们要进行调优参数的原因。

2 过度拟合

过度拟合,和参数调优有点不一样。

我觉得最好的区分方式就是:策略中添加的规则对于市场是否具有普适性。

例如前面举例二八轮动择时的规则,是普遍适用于整个市场的。

分散到各个年份,我们其实可以看到跑赢指数的年份,比跑输指数的年份要多。

在这样的规则下,调整参数,达到最优回测结果效果,是参数调优。

而为了某些特定市场情况所设置的规则,只影响到几笔重大的交易,最终让回测结果显得很好看,其实是在过度拟合。

例如我在《投资10年300倍,你也可以。》策略中,所开启的“指数高低价比值止损”只触发了一次。

这一条规则很难说在未来是否仍然会触发,但是会让回测结果很好看,这就是过度拟合。

如果量化的时候,不能区分参数调优和过度拟合,我们要么就是没有调优参数,要么就是进行了过度拟合。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于实盘来说,都是不利的。

【参考图书】
书名:《海龟交易法则》
作者: 柯蒂斯·费思[美]
译者: 乔江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909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3,860评论 25 709
  • 几天前拉上一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女人,当时她向我问路,要去往汤泉寺。当时她已经错过了通往那里的末班车。出于职业习惯,我...
    天山木兰阅读 151评论 0 1
  • 窗外的雨声 滴答 滴答 独倚窗前 雨落下的痕迹 是你的背影 夜无风 月独影 心有殇 残缺的夜是思念 无边的黑暗是轮...
    浅笑不离殇阅读 256评论 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