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跟一个长得挺漂亮,我也挺喜欢的女生打羽毛球,打的过程中,我对她说了一句话,“不好意思哈,总是让你捡球”,结果呢,她听了以后,非常生气的说“你笑话我打的不好,我不跟你打了”,然后扭头就走了,我当时的感觉是非常的郁闷,感觉是被她误会了:我真的只是觉得让她捡球不好意思,没觉得她打得不好啊,她为什么要这么想我呢?!
昨天讲到了以自我为中心,让我想起来这一个经历。如果说记忆是加入了幻想的执着,那么我的这一段记忆当中的幻想是什么?执著又是什么呢?
再来看看疤痕实验吧。
心理学家们请电影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左脸颊上精心地涂抹上逼真的鲜血和令人生厌的疤痕。然后用随身携带的小镜子使每位志愿者都看到自己脸上的疤痕。当志愿者们在心中记下自己可怕的"尊容"后,心理学家收走了镜子。之后,心理学家告诉每一位志愿者,为了让疤痕更逼真、更持久,他们需要在疤痕上再涂抹一些粉末。事实上,心理学家并没有在疤痕上涂抹任何粉末,而是用湿棉纱把化妆出来的假疤痕和血迹彻底擦干净了。然而,每一位志愿者却依然相信,在自己的脸上有一大块望而生厌的伤疤。
志愿者们被分别带到了各大医院的候诊室,装扮成急切等待医生治疗面部疤痕的患者。候诊室里,人来人往,全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志愿者们在这里可以充分观察和感受人们的种种反应。实验结束后,志愿者们各自向心理学家陈述了感受。
他们的感受出奇地一致。志愿者A说:"候诊室里那个胖女人最讨厌,一进门就对我露出鄙夷的目光。她都没看看她自己,那么胖,那么丑!"志愿者B说:"现在的人真是缺乏同情心。本来有一个中年男子和我坐在同一个沙发上的,没一会,他就赶紧拍屁股走开了。我脸上不就是有一块疤吗?至于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我吗?这样的人,可恶得很!"志愿者C说:"我见到的陌生人中,有两个年轻女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她们穿着非常讲究,像个有知识、有修养的白领,可是我却发现,她们俩一直在私下嘲笑我!如果换成两个小伙子,我一定将他们痛揍一顿!"志愿者们滔滔不绝,义愤填膺地诉说了诸多令自己愤慨的感受。他们普遍认为,众多的陌生人,对面目可憎的自己都非常厌恶、缺乏善意,而且眼睛总是很无礼地盯着自己的伤疤。
这一实验结果,使得早有准备的心理学家们也吃惊不小:人们关于自身错误的、片面的认识,竟然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如我们所知,他们的脸上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丝毫的疤痕。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他们将"疤痕"牢牢地装在了心里。正是由于心中的"疤痕"在频频作怪,才使得他们自己的言行、对陌生人的感受与以往大为迥异。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心中,纵然没有心理学家为我们设置的"疤痕",但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疤痕"。可怕的是,这些心中的"疤痕"都会通过自己对外界和他人的言行,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比如,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甚至令人生厌、认为自己卑微无用、认定自己有种缺陷……那么,我们在与外界交往中,一定会在不知不觉间用我们的言行反复进行佐证,直到让每个人都认定我们确实就是那样的一个人。
我们每个人,在内心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一个认知,无论自己是不是能够意识到,都会对我们与外界的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也就是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当别人的言行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时候,真的不要去指责别人,那只不过是触动到了我们内心的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