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标签的牢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标签化成为一种认知捷径,帮助人们在庞杂的信息流中快速分类和理解他人,就比如“脆皮”、“智性脑”等这些看似俏皮的网络标签,正成为年轻人的速记符号。但当整个年轻群体被各种标签所定义时,我们应该思考:标签到底是认知的工具,还是思维的枷锁?在我看来,标签其实是一场对年轻人自由的剥夺,是对年轻人简单粗暴的认知暴力。

标签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暴力,它用将压缩几个关键词代替为对人的物化过程。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说“符号暴力是通过语言和表征施加的隐形强制力。当年轻人被称为“积极废人”时,他们的挣扎、矛盾与成长被简化为一个自相矛盾的词组“”;当“脆皮”成为普遍标签,年轻人面对的生活压力与工作困境就容易被消解。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垮掉的一代”、和八十年代中国“迷茫的一代”,这些标签最终都被证明根本无法完全代替一代人。标签如同普罗克鲁斯特之床,强行将不同长度的身体拉伸或截断以适应固定的框架,其结果必然是对真实生命的扭曲与伤害。

其实不然,标签更严重的影响是在于标签化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年轻人的自我认知与行为模式。其实但凡我们用心观察身边的人,你不难发现,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后,往往会不自觉地按照标签的轨迹去做事、说话、甚至做人,最终使自我真的成为标签中的“自己”。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在研究越轨行为时发现,被贴上“不良少年”标签的年轻人,更容易发展出符合这一标签的行为模式。同理,当年轻人不断被称作“脆皮”时,他们也许真的认为自己很脆弱,从而弱化了自身抗压能力的;被反复强调“偷感”,可能导致对工作伦理的自我怀疑。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健康的自我概念应该源于个体自身的经验与评价,而非外界强加的定义。标签化恰恰剥夺了年轻人自我定义的权利,将外在的刻板印象内化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这个社会需要带领年轻人破解标签的困局,“人是不可穷尽”的,我们每个年轻人都是一座丰富的宇宙,包含着矛盾、变化与无限可能,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化的标签,而是理解复杂性的能力;我们不是速记符号,而是需要倾听与对话,去实实在在的接触这个社会。我认为媒体与社交平台应当承担起责任,避免为吸引眼球而炒作标签;学校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其有抵抗被标签化的内在动力,也要教育他们标签化他人;我们公民都应当警惕自己思维中的简化倾向,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只有在真实的相遇中,我们才能超越标签的屏障,看到完整的人性。

年轻人不该被标签化,即使被标签,也应该是被积极的词汇所简化。在一个快速发现的时代,在一个时间不断被压缩的时代,在一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间,我们应该保持对复杂性的敬畏。我们应该拒绝将活生生的人压缩为几个字符的组合,不能简化年轻一代丰富多彩的灵魂,要学会解放年轻人的各种特征,避免自己被标签束缚。毕竟,生命的丰盈与深度,永远无法被任何标签所囊括;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是人人都能摆脱符号暴力、自由生长的地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