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8日学习笔记:自我疆界和力量

自我的力量指一个人的人格中本来具备的力量,这样说,自我力量主要指的就是人格力量,而这种人格力量不容易改变,武志红老师在文中提到,涓涓细流的作家写出的文字就是细腻,这种风格很难转变成大气磅礴。但是人格力量定义本身特别宽泛,这种人格力量到底指代什么,它的核心是什么呢?除此之外,像最近热播的《战狼2》中的张翰,从偶像小生向硬汉角色的转变,我的感受是,这就是自我力量的转变,所以,我的理解是,自我力量是可以改变的,只是改变的方法需要揣摩。

自我疆界指一个人对外界的感知和态度,从字面意思理解,自我疆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就是一个人对外界广度的感知和态度,第二层含义则是一个人的深度。其中第一层含义是指对外界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感知和态度,但这种感知和态度仅限于数量。第二层的含义是指,对自己已知的外界事物有特别深刻的理解,就像站在各个学科上的大牛一样。上述是字面意思的理解,其实质含义是对外界事物的容纳程度,即是否能容纳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多元认知,是否能容纳他人的评价和感受。自我疆界和自我灵活性的相关性很大,我的理解是,扩展自我疆界就需要对外界事物有深刻的感知,而感知深刻的前提则是可以或者能否感知,自我灵活性即是感知事物的启动键,且愿意感知事物才有扩展的可能性。

好的,我们要加强,不好的,要剔除。自我力量的类型可能有好几个类别,例如金木水火土,属于金属性力量类型的人,做事果断,雷厉风行;木属性力量类型的人,强调创新,不局限于固有模型;水属性力量类型的人,柔和包容,思考深远;火属性力量类型的人,朝气蓬勃,热情似火。上述的分类,只是举例,但是根据上述的分类可以将我们自己所属的力量属性进行一个基本的区分,我属于火属性力量类型,但这个火属性是不完全的,因为有时候做事我是金属性的,有时候做事又会是木属性,所以我的自我力量实际是金火木属性。但这种属性的力量在做事的时候又是分离的而不是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我同时拥有金、火、木三种属性的力量,既然我已经拥有了三种,那么也就意味着同时拥有多种自我力量并不冲突,所以,我可以在拥有金、火、木属性的前提下,再获得水和土这两种属性。

综上,对于我的问题-人格力量到底指代什么,它的核心是什么呢?我现在的答案是人格力量指我们对外界事物施加了一个力量之后,外界事物给我们的反作用力。就像我们上面举的例子,金属性是对外界事物施加了一个强硬的力量,外界事物给我们的反作用力就是强硬,这种强硬在社会规范里被评价为果断和雷厉风行。至于,人格力量的核心则是早期(5-12岁)对外界施加力量且持续施加力量之后所获得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在身体中固化,进行形成了自我力量。

另外,了解自我力量和自我疆界对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有什么用,以及二者是如何在我们的身体上发挥作用呢?

根据上述的答案,了解了自我力量我们可以去强化它,同时可以学习以及获得新的自我力量,对于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强化和学习,这种强化在将来将会产生“复利效应”,让我们自身进入更高的层级以及领域,至于自我力量如何发挥作用,答案中已经说明,不在赘述。

关于自我疆界,了解了才懂得我们为什么样打破舒适区,打破我们对固有事物的认知,也了解了为什么要去行万里路,这都是为了扩展我们的自我疆界,扩展对我们有什么作用,识更多人,让更多的事物与我们产生联系和交集,生命的丰富多彩和自我疆界脱不了干系,至于将来,现在就可以判断。自我疆界在我们身体发挥的作用就像一块磁铁一样,不断的与身边的事物产生联系的磁场,然后将它们吸引到自己身旁,越聚越大,延展我们的生命高度和长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言 《四柱特训班讲义》一书,是笔者根据2003年春举办的四柱特训班讲课记录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它是以《四柱详真》...
    小狐狸娃娃阅读 12,461评论 1 29
  • 上个周六,终于到医院把那该死的病牙看了,拔了一颗智齿,过程还算顺利,麻药花了三分钟左右,拔牙只用了一分钟,麻药失效...
    会飞的清蒸鱼阅读 363评论 0 0
  • 作家萨冈说:“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我想我们...
    Ormosia阅读 1,118评论 0 2
  • 一个真实的故事 没有半点虚构 2017年12月12日,我正式上岗,我从事保险行业。我兴奋的跟我的好朋友说,经过几次...
    烨_8cd1阅读 503评论 0 0
  • 我看NBA也有8,9年了,虽然不是老球迷,但几乎每天都关注NBA,风雨无阻,从没中断过。对于NBA,我习惯成自然,...
    两棵松阅读 1,125评论 1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