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知愁滋味,犹记得自己特别不喜欢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读起来很严肃压抑一点也没有趣味,到处都是吃人的字眼。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再次读起,忽然有些以前体会不到的感悟。原来年幼的自己根本没有读懂那个年代,没有读懂鲁迅。
所以说,如果没有读懂经典请不要批判,因为我们没有处在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每个人的思想都被封建制度压迫得麻木不仁,鲁迅先生认为身体的医治解决不了人们的病入膏肓,毅然决然弃医从文,通过犀利的文字唤起人们的良知和民族魂。
最有感触的是重读《故乡》,闰土的一生老爷,让我感受到封建阶级的强大阻力,隔绝了两小无猜的两个人,压制了不同阶层人们的情感。结尾更是发人深省,什么时候人们能够消除阶级阻碍平等的生活相处呢?
重读《祥林嫂》,最大的感受就是现代的社会也不乏真实的原型。当一位妻子孩子的妈妈提出要离婚的时候,大家的一致观念是认为女人是过错方,没有了婚姻女人会陷入无尽的苦难,孩子会遭受到不幸,会苦口婆心的劝告女人,珍惜眼前人、珍惜现在的生活。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女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他们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错误的、不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这也让我想到一些离婚的女同事,大家知道后的第一反应是她怎么这么作,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她受到的委屈,他们都是彻头彻尾的祥林嫂。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今时今日,我们虽然摆脱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步入了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跟上节奏了呢?为什么还能够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获得共鸣呢?一方面是先生思想的伟大性,另一方面是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