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之新闻腔与俚语

注:用键盘抄写王烁此长文(含后续内容),是为了学习写作,及练习Markdown语法,内容来自于从 Kindle 上购买的《有效写作十三篇》电子书。
原文链接


不要用太多俚语。如同隐喻,俚语只有偶尔使用才有效果。

要避免只有新闻记者才用的表达方式。比如,向人竖大拇指。不要用步步为营说战术,不要说这一类。要避免用丑陋或者用得太多的表达,比如底线、高调。

不要用caring表示关心的,用carers表示护理人员。这样造词太容易但没意思。

不要让读者们预测到你的遣词,特别是不要让他们预测准到令人感到滑稽。

总要清新行文。老用新闻腔使文章没有生气。日报记者有个缺点,由于没有时间练字,他们习惯用现成的、用过无数次(seventh-hand)的表达。

行为不能有太多套路。

时髦的词和词组令读者生厌。

另外一些词汇则来得没这么好玩,往往来自社会科学家。如果发现自己在用下面这些词,你要停下来问:第一,这些词最适用吗?第二,如果是5年前或10年前,你会用这些词吗?如果不,原因是什么?

应对(address)。既然问题可以被回答(answered),议题可以被讨论(discussed),难题可以被解决(solved),问题可以被处理(dealt with),为什么要用应对这个万能词汇呢?

……

透明度。这比公开性要强吗?

上面这些词本身没错。但如果你用这些词只是因为你听见别人在用,而不是因为它们在你的上下文中是最合适的,那你要避免用它们。用得太多的词和现成的表达不会使你的文章新鲜活泼。

王烁:

如果你觉得这一节有些吹毛求疵,我能理解。如果你认为其中很多内容只适用于英语而非汉语,我不反对。但我从中学习到了几点共通的道理:

1.不要养成用俗套的习惯。俗套构成的文章节奏,无不在读者算中。很多人说一部俗套电视剧
让观众产生智力上的优越感,不要让同样的悲剧发生在你身上。
2. 要用确切的词而不是万能的词。如果你在某个词(如文中提到的“
性”、环境)前面加上不
同前缀就能适用于一切场合,这不是好词。要动脑筋,找到适用于特定场合的特定词汇。专名
比通名更准确,更有力量。不光名词如此,动词也是一样,少用“应对”,少用“运行”,多用脑
筋。

原文:

Journalese and Slan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说起哈尔滨马拉松,作为一个地道东北人不得不说一说。 去年的哈马,不是冲动,而是乡情驱动着我,手起键落,报名成功。屈...
    云紫烟阅读 276评论 1 2
  • 庭院幽幽俩丁香, 比翼枝头竞芬芳。 博得墨客驻足醉, 祖国山河永世昌。
    难得糊涂_7336阅读 296评论 0 0
  • 今天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早高峰,也是开了眼界,原来过马路可以这么轰轰烈烈 原来地铁站可以搞得像火车站 以前也只是从别...
    菲儿blue阅读 26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