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总有声音说:“如果一个妈妈既不抽烟也不赌博,既不好吃也不懒惰,既不拜金也不瞎玩。只有两点一线,生活简单低调,对自己又很节省,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留给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这样的妈妈真的是极品呐,极好又极少,却从来就不被珍惜。”
我知道发表这种言论的人深谙流量密码,想要博流量、引共鸣。可它是裹着蜜糖的砒霜,表面是赞美,内里却在瓦解我们珍视的价值观,尤其那句“不被珍惜”,伤人至深。像一根冰冷的刺,扎在每一个为家庭默默奉献过的人心上。
我们生活的世界,物质丰富起来才多少年?我是七五后,苏北农村人,我的整个童年是物质极度匮乏的八十年代。祖祖辈辈,一家老小,勤勤恳恳务农,饮食粗茶淡饭,穿衣方面基本一如祖辈做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家人在一起齐心协力,勤俭持家。
远的不说,七零后、八零后,部分九零后都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生活简单低调,勤俭持家是我们的生命底色。“不抽烟、不赌博、不好吃、不懒惰、不拜金、不瞎玩”——这难道不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位肩负家庭责任的母亲,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自律吗?勤劳、节俭、负责任、关爱家人,从来不是“极品”,而是千千万万普通母亲(以及父亲)赖以持家、维系家庭温暖的基石。
将其称为“极品又极少”,隐含的逻辑是:达到这些基本标准已经异常困难,甚至需要被“珍惜”的恩赐般对待。这无形中拉低了社会对道德和责任感的普遍期望,仿佛坚守本分反而成了稀缺品。
传统妈妈的价值应该受到守护!
守护她们的价值不被歪曲:她们的美德是社会与家庭的基石,不是供人惊叹的“极品”;她们的付出是爱的自然流露,不是换取“珍惜”的筹码。
守护她们的精神不被消费:反对将她们的形象作为流量工具,用片面或扭曲的叙事来博取廉价的共鸣。
守护历史的记忆不被篡改:让后人理解“勤俭持家”、“无私奉献”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意义,理解祖辈、父辈的艰辛与坚韧。
守护健康的家庭价值观:家庭的核心是爱、责任、互助与感恩,而非个人享乐至上。肯定默默付出的价值,就是肯定家庭稳定和谐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