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的认识

对父母来讲有的时候真的是一句话就可以毁掉孩子的主动性。

秘诀是把他想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提前讲出来,变成一个命令。

他醒来之后赖床,正打算要起,你跟他讲:“赶紧起床。”

他肚子饿了,正打算要吃饭,你跟他讲:“早上必须吃早饭。”

他的房间乱的实在受不了,正打算要收拾房间,你跟他讲:“看你的房间乱成什么样子了,赶紧收拾一下。”

他一段时间没有运动,有点长胖了,正打算减肥,你跟他讲:“看你都胖成什么样子了,赶快去运动一下。”

很快他就什么都不想做了。不管他想做什么,他都觉得难受,觉得是父母让他做他才做的。

我们做事情有两种动机,一种是内源性动机,一种是外源性动机。

前面他打算起床,吃早饭,收拾房间,运动,这些事情本是内源性动机。

他已经打算要这样做了,但是被父母用指令性的口吻说出来,它就变成外源性的了。

事情还是那件事情,性质一下子变了。

当一件事情变成爸爸妈妈让你做的时候。它隐含着一个判断,“我是没办法照顾好自己的。”那是让人不舒服和愤怒的原因。

明明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本来就出自于自己的判断。

结果被父母说了一声,就变成了“我没办法照顾好自己”的证据,让人觉得憋屈和难受。

对父母来说:如果你想让孩子自发性的做事情,就要保护他的内源性动机。

从心底里相信他是可以为自己负责的。不要说“让”他怎么样就怎么样。

而是从语言上行为上,先把自己的责任摘出来,让他为自己负责。

有一些孩子的能力比较弱,一些事情超出他的能力以外,这时候要让孩子学会求助。

家长是可以帮助孩子的,但前提是孩子发起了求助。

他提出:“我需要帮助。”

这时候呢,别人来帮他,还是他自己的事。所以即使他听从了别人的指导。他也是出于内源性的动机这么做的。

对孩子来说遇到这种事情要多想想,做这件事情是为了谁?

为了我自己,还是因为父母让我这样做的。如果是因为父母命令我,我很不爽,我就不做了。

那我不做这件事是为了谁?是为了跟父母较劲儿吗?

如果发现你在跟父母较劲儿,那么不管这件事你做不做,都会让你纠结。

如果你能明确的知道我做这件事情是为了自己。

这是一个内源性的动机,不管外面的人怎么说,我们都不会觉得烦躁。

不管别人看来我们能不能为自己负责,但我们心里清楚,这是我们自己选的,是能主动负责的。

一个发自内心做事的人,可以自由的从外界寻找帮助,不会不爽,因为他知道所有的意见都由他来选择取舍。

也许给出意见的人会觉得:“你看这个人不行,我让他这样做的”。

好的,那是你的想法。你可以这样想,但我心里我知道我自己是有能力的,我在为我的生活负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小朋友,没大人在时,与小朋友磕着碰着,转眼也就过了;要是有大人在,第一时间就会展现自己受伤被欺负的画面。 看到这...
    W仓羽阅读 1,943评论 0 0
  • 除法策略:是用套路打破固有思维框架中的一种,同样也是像减法策略一样创新。创新同样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想要的功能进行...
    王朋彦阅读 3,582评论 0 0
  • 老上海的故事 重新演绎 一种街头时尚 睡衣要成套 身材才妖娆 花边的流苏晃荡着 拍打着 丰乳肥臀 冬.高贵的像皮草...
    岑硕2013阅读 1,05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