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倚龙的读书俱乐部”关于《心理学百科》解读的第29讲,也是我们第三模块“心理治疗”模块的最后一讲。
在这里先恭喜大家,即将完成“心理治疗”模块的学习。
经过全部11讲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系统了解了与“心理治疗”相关的所有主要心理学家和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等。
如果大家对这些知识有点印象模糊了,也可以再回顾温习一下。
言归正传,今天的这一讲,我们要讲一讲法国心理学家伯里斯▪西鲁尔尼克(Boris Cyrulnik)对“创伤后复原力”的研究。
一、西鲁尔尼克的童年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西鲁尔尼克命途多舛的童年经历。
1937年,西鲁尔尼克出生于法国。两年后,也就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在西鲁尔尼克6、7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将他寄养在别的地方,而他们自己则被送入了集中营。
之后,收养西鲁尔尼克的家庭,却为了一点点酬劳又将他出卖。
在等待被转移到集中营的过程中,西鲁尔尼克成功地逃到了一个农场,并在那边工作到10岁。
可以说,西鲁尔尼克在身边没有任何亲人的情况下,独自长大成人,最终,还靠着自学,进入了巴黎大学。
二、创伤后是可以复原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段童年的“创伤”,使得西鲁尔尼克将自己的全部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创伤后复原力”,尤其是“儿童创伤后复原力”的研究。
西鲁尔尼克通过核磁共振扫描发现:受过创伤的儿童,他们的大脑会有萎缩现象。但是,如果能给予良好的支持和关爱,一年之内,大脑就能得到修复,并恢复正常。
因此,西鲁尔尼克认为,人是有可塑性的,是能够从创伤中恢复的。
三、如何恢复?
那么,如何恢复呢?
西鲁尔尼克认为:“创伤后复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建立和加强的。
也就是说,在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中,我们会通过语言、行为、情感的互相交流,来建立和加强“复原力”。
因此,这个能力是靠后天培养的,所以,每个人的“创伤后复原力”都大不相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灾难或伤害,有的人会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可以勇往直前。
而建立和提高“创伤后复原力”的关键,在于以下2点:
1.积极的情绪
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看积极的、好的那一面。
即使是苦难,也要尽可能想开一些,去想想这个苦难的意义,想想是不是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即使现实很残忍,也要想着事情在未来有可能会有好的发展。
2.不要贴标签
苦难发生后,就让它过去吧,千万不要给受伤的自己或者他人“贴标签”,而把受伤者未来的无限人生,禁锢在这个狭隘的标签定义中,一遍遍回顾这个已经过去了的苦难。
这种标签有“没人要的孩子”、“离婚的女人”、“命硬克妻的男人”等等。
四、总结
今天是《心理学百科》解读第三模块“心理治疗”的最后一讲。
今天这一讲,我们讲了法国心理学家西鲁尔尼克悲惨的童年创伤,和他对“创伤后复原力”的研究。
西鲁尔尼克认为,遇到苦难,只要能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要受限于“创伤的标签”,是很有可能从苦难中走出来,并得到恢复的。
最后,想再说一句:遇到苦难,如果能勇敢面对它,下决心挑战它,就是一种成长。
因为,再回首,遇到的就是一个内心更加强大,一往无前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