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论语》第140天——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

雍也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翻译】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就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道理;而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难以给他讲授高深的道理。”

【解读】

这章有两种解读方法:

第一种:这里的”以上”并不是指中等才质以上的人,“以下”也不讲中等才智以下的人,我们可以对照《论语》阳货篇中“子曰:唯上智和下愚不移”这句话来对照理解。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最聪明和最笨的人是不会改变的。因为最聪明的人,许多道理已经很明白了,没有改变的必要,而最愚笨的人,你即使告诉他也不会明白的。

所以这段话孔子说的是我们中等才智的大多数人,是需要不断上进学习的。

按这种解读理解的话,意思是:“中等资质的人,愿意上进,就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道理;而中等资质人,自甘堕落,就难以给他讲授高深的道理。”

第二种:就是孔子提到的过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在于才智和认知水平。

意思就是:具有中等才智及以上的人,就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但是,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就难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

孔子的这个思想,在教育学上便叫作因材施教。内涵就是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学生们的长处充分挖掘出来,尽量弥补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不足,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细读《论语》,我们发现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对区别对待原则的应用可谓得心应手。比如,不同的弟子向他问“仁”,他的回答没有完全一样的。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弟子们的资质有着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善于依据他们的心智水平予以教导。

孔子这种思想,也与现代教育理论不谋而合,比如基础教育中,按孩子的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分年级教学。

还有,许多老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也会自觉运用这个原则,依据孩子的理解力讲解相关内容,或者根据孩子的智力水平设置教育目标。

与您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