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雷马根铁路桥》

小说背景是真实的,作为莱茵河战役的一部分。一战时期建造的Ludendorff Bridge 鲁登道夫铁桥,1945年莱茵河上最后一座能通过重型车辆的铁路桥,是美德争夺的关键。1969年米高梅拍摄了此题材的电影《雷玛根大桥(Bridge at Remagen)》,当时驻守德军曾在美军到来时下达了炸桥命令,却由于炸药质量问题失败。最后美军还是完整占领了它,可饱经摧折的它却在十天后因为不堪重负而坍塌。



这是一篇很短的小说,用类似电影的手法在柏林、雷马根以及1937年、1945年之间转换,只有几个场景而已。“作者没有补全完整”这种可能性先不做讨论。在有限的篇幅中人物关系渐渐清晰,而1937年之后的他们是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才会变成1945年冷漠、对峙、压抑、疑惑的关系,需要从潜藏在细节话语中的线索来推测脑补。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像维纳斯一样残缺美的小说,细细思索起来内容会无限延展。故事戛然而止在炸桥前夕,现实中的桥当时没有塌,而小说中被调换的炸药到底因为什么,掩卷之后都能思索良久。

但同时这也是一篇观点可能会让人不适的小说 ,它让我对一些文艺作品的题材选择动机产生疑惑。个人看欧风极少,依据吾友@巴巴罗莎-痴汉脸 的点拨和之前的浅薄认知,对第三帝国军官的热爱在欧风耽美圈数量不算少,恐怕与人种、衣着、生活做派这些符合时下审美的方面有关。虽然对于真实事件和人,采用批判但理解的两分方式来认知,这种人本思维近几年越来越为人接受,但是在目前普遍的道德标准下,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宣传方式影响读者,选择这类洗白正面化题材是否有问题?作为读者又怎么面对处理呢。

于是这本小说带来了很两极的阅读感受,一方面在文笔、情节构思构架、人物心态刻画、场景描摹烘托等方面都是上上佳,另一方面在人物立场角度遏制对人物喜爱之情让人不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旅行前期 签证:去乌克兰也是临时决定的 从朋友那里知道6月20到9月20对中国游客是落地签(来回机票 医疗保险 住...
    Garling蓝阅读 1,644评论 0 0
  • 一 我的情绪曾经在很长时间内都陷在一个怪圈里。那时候因为我和先生的工作都很忙,就拜托我母亲来照看我家冉宝,只有周末...
    呼呼猫妈阅读 3,892评论 8 8
  • 刚刚读到一篇文章《你与牛逼人士的距离,还差这5个工作习惯》。 文章首先指出,工作经验不是指你做一件事做了多久,而是...
    闲亭观雨阅读 3,15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