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8绿红黄白青黑六类茶的演变历史(二)

0068绿红黄白青黑六类茶的演变历史(二)

摘要:六大茶类明朝以前只有绿茶和黑茶,其他四类茶都是在明清时间逐渐发展形成。六大茶类演变的时间顺序大致是:绿茶——黑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

6黑茶——宋朝、明朝

黑茶的名称在宋朝就出现:十一世纪宋神宗赵顼的熙宁年间(公元1068至1077年),当时四川的绿毛茶(就是绿茶,把绿茶作为原料再加工成黑茶,称为绿毛茶)销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了便于运输,当时的茶商把绿毛茶蒸后压成团茶和块茶,再经过20多天的加湿渥堆使绿茶变成黑色,所以称之为黑茶。

十六世纪以后(明朝),湖南安化开始生产的黑茶是先将散茶揉捻后渥堆20多小时到叶色褐绿带黑后再烘干为黑毛茶,最后将黑毛茶蒸压制成黑砖茶。

四川黑茶是将绿毛茶压成茶饼之后再加湿渥堆,所以渥堆时间长达20多天。

湖南安化黑茶是绿茶散茶直接加湿渥堆成黑毛茶后再压茶饼,所以渥堆时间只要20多个小时。

7红茶——明朝(1560年以前)

据说最早的红茶是明朝时福建南平武夷山桐木关初制的正山小种红茶,1556年葡萄牙科鲁兹神甫到中国,1560年回国后著书说到:“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这里指的就是红茶。

红茶的出现同样是绿茶加工过程中一种错误导致的。在加工绿茶过程中,由于揉捻后没有及时干燥导致绿茶发醇变红。但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发醇后的绿茶红叶红汤,口感醇厚,同样导致一种新的茶类产生——红茶。

8黄茶——明朝(1570年前后)

虽然早在唐朝就有黄茶——寿州黄芽,但是这种名字带“黄”的茶实际上是绿茶,是一种用颜色自然发黄的茶芽制成的蒸青绿茶。

按《明会典》记载,现代意义真正的黄茶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大致出现于明朝穆宗隆庆年间(公元1570年前后)。

黄茶的出现是茶人在制茶过程中出现失误,在杀青或揉捻后未及时干燥茶叶或者干燥程度不足,导致绿茶变黄变质,但这种茶黄叶黄汤反而口感新奇,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茶类:黄茶。

黄茶的工艺和绿茶的工艺相比,就是多了一道闷黄工序。

9白茶——清朝(公元1796年)

宋朝时的白茶也是一种绿茶,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里说到的白茶其实是福建建州皇家茶园变异茶树的白色茶芽所制的蒸青绿茶。所以,如果说白茶最早出现于宋是不正确的。

现代意义的白茶工艺有别于绿茶,只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

按当代茶叶专家张天福考证,清朝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在福鼎最早出现银针白茶,但是使用福鼎菜茶的茶芽制出的银针白毫不明显,所以只称为银针。直到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开始用福鼎大白茶茶树的茶芽制作银针,由于白毫明显被称为白毫银针。

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的出现都晚于白毫银针。

10青茶(乌龙茶)——清朝(1855年前后)

青茶是六大茶类中最晚出现的茶类。

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醇茶。青茶的特点之一是绿叶红镶边,口感兼备红茶和绿茶的优点。

按陈椽先生考证,早在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2年——1735年)福建泉州安溪就开始生产安溪青茶。但直到清朝咸丰及太平天国时期(1855年前后),安溪一些茶农为避战乱,一路往北迁到了崇安(现在的福建南平武夷山)。这些逃难的茶农在武夷山结合当地北苑茶和安溪青茶的制作工艺,逐渐形成闽北乌龙茶(武夷岩茶)。

总结

六大茶类演变的时间顺序大致是:

绿茶——黑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招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简称招行(卡友戏称小昭、糟行),成于1987年4月8日,...
    今日还款阅读 14,463评论 1 28
  • 虽说中国茶的饮用方法有很多种,从最早的生吃茶叶的“吃茶”到和其他谷物、葱姜等调味料一起调煮的“粥茶法”,再到唐朝的...
    来一趟阅读 5,071评论 1 24
  • 三两成群… 衡山之行只是偶间的突发奇想… 遇到这个可爱的山里小帅哥也是纯属巧合… 小男孩是客栈店主的儿子,山里的孩...
    釪淼阅读 1,306评论 0 0
  • 早上发表了关于30岁后的女人,现在写写男人。同为人,不同物种,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自金星,男人也会焦虑,无非是把...
    风一样的女子11阅读 3,169评论 2 5
  • 五月临底,种的几棵雏菊才开花。虽则只有几朵,却暗自欣喜老半天。雏菊花语是藏在心中的爱,这小花清纯含蓄招人疼。...
    麦草店主阅读 1,930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