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之殇

日月星辰,气贯山河

刚刚过去一个清明小长假。

虽然清明被定为法定假日,没有多少年。虽然清明对于中国人来讲,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国家把清明定为法定假日,初衷也不是为了给民众凑一个小长假去满足旅游需求。

但是利用清明假期去旅游的比例还是非常高。三天的假期,去不了太远的地方,近郊游、省内游成了大家的首选。

旅游这件事情从90年代开始一直火到现在,从国家开始拼假期,有了“黄金周”这个概念开始。

虽然五一黄金周被调整,变为三天的小长假。但是多出了清明小长假和端午小长假,整体来说假期的总数还是变长了。

假期丰富着人们的业余生活,开阔着人们的视野,而景区这个概念也空前的火爆了起来。

仿佛一下子感觉自己成了孤陋寡闻的那个,看着之前未曾听说的那么“知名”的景区,就在想以前这些景区,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这种感觉,忽明忽暗,时而强烈时而微弱,没有引起自己过多的思考。

直到有一天,回到中学时的学校。意外的发现学校中的一部分已经被隔开了,也成了一个景区。那被隔离的一部分,一位历史名人,曾经在这里呆过。

虽然凭着自己对学校的熟悉,从只有内部人才知道的一个小门进去了。这才发现,记忆当中那些古色古香的沉淀,已经被充分的挖掘出来,浓妆艳抹的迎宾接客。同时也发现原来的遗迹已经被扩大至数十倍,人为的新增景观,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拼凑的痕迹。

那一处小小的院落在诺大的景区,就像是一滴墨滴进了水缸里,淡到可以忽略。

不仅感叹,这样的拼凑和扩张大概是为了撑起门票上的数额。

太多的人不知道怎么玩,不知道去哪里玩,不知道玩什么。所以就有一群人来告诉你这些问题,门票和其深不见底的延伸消费就是你要付出的代价。

也在那一刻,为自己曾经为去外地那么多的景区而曾心生自豪的情绪而感到悲哀。我们在忽悠他人,他人也在忽悠我们。

刚过去的这个假期,又去了一个,实在是找不出亮点的所谓景区。这个景区的诞生,大概只是因为国家的一个工程,因为那一汪碧水。

但是一池水毕竟太单调了些,所以就七拼八凑地拉了些四不像的元素,塞进这一方水土里。

这一定不是个别的现象,也不是靠个人运气撞见的偶然。

有一个经济学的词叫拉动内需,也就是这个说法提出来的时候,旅游突然就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年要出去旅游两次的话,那么都去哪里呢?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大量的、莫名其妙的景点,被冠以从未听说过的名头就纷纷粉末登场了。

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诞生了一个行当,拍“到此一游照”,同时诞生了一个经典的拍照姿势:耶✌!

这么些年来,每一个假期过后,都会有关于拥堵关于事故关于景区的粗制滥造的报道。但这些始终没有挡住人们奔赴旅游景区的那份蠢蠢欲动,哪怕我有遗憾,也会用“不看遗憾、看了后悔,在遗憾和后悔之间,我选择后悔。”来安慰自己。

正因为这样无底线的需求,但凡有点名头的地方都被挖掘出来,没有名头的地方也可以被打造出来。从上古神话传说,到历朝历代的历史名人与他们相关的地方,一个一个的被推到台前。

而没有名头,只有风景的地方就会用建造的手法凭空找出来一个由头。但凡好一点的风景都被跑马圈地,从大自然的馈赠变成了一眼千金。

就这样,无论是历史人物的沉淀,还是自然的杰作都一点一滴的被装进笼子里。同时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景区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景区灵魂牵强附会的元素越来越多,巧立名目的收费项目数不胜数。

如此,本可以抬脚即到之地,变成了需循环付费三叩九拜才能看到的被强势喧讲的容颜。

如果没有因利驱使,或许这一切会变得不一样。

曾经的美丽山河、古镇村落、历史遗迹、名人故事从社会共有慢慢变成了少数人敛财的产品。这过度的挖掘和异化,不知能否对得起上天的造化和先人的付出?

会不会有一天,太阳和月亮,天空和彩霞,也会被一片片黑布遮挡起来,需要买票排队才能看得到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现在是凌晨03:53分,这是第一次深夜醒来想要写点什么。前段时间总有人问,好久没看你写东西了,也有熟识的人看不到...
    bramasole潼恩阅读 2,784评论 1 1
  • 生活的简单,无非是吃喝拉撒睡。不完全约束的自我,单一却不大乏味的咖啡喝沙拉。想到什么,计划什么,做什么,无一不是漫...
    塞北伯爵阅读 955评论 0 0
  • 不同于前面所说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ISO9000的基础原则之中,应用...
    田家浪子阅读 5,17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