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70相伴到离散

读完杨绛杨先生的《我们仨》,没有哭,没有难过,只是觉得温暖而伤感。一辈子的陪伴,都在展示着中国最传统的家庭形态和最朴实的希冀状态。


三联书店的新版本

这本书正文分为三部: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部比一部长,但是一部又比一部要展现的场景多,表达的感情也多。

我们俩老了

作为第一部,这篇只有短短两页。诉说着一个梦,杨先生把梦描写的孤寂黑暗,但是在这样孤寂的环境中,杨先生记得要回家,在梦中的惶急中醒来。钟书先生只是对她说,这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文字不多,却能浮现出来杨先生有些斑白的脑袋,在梦中惊醒后,看见身边也衰老的钟书先生,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其实这才是婚姻中最好的状态,相伴相依靠。

我们仨失散了

第二部,篇幅也没有多长,仅仅只有42页。其实刚看到这篇时,我是有些糊涂的,搞不清楚发生在哪里,时间是什么时间。但是看到最后才发现,这篇文章杨先生是自己虚构了一个世界,虚构了一个时间,但是分别却实实在在发生了。

在文章中,我一直以为圆圆还是个二三十的小姑娘,钟书先生却暮色老矣。文章以杨先生接了个电话为开头,拉开了三人分别的序幕。

我读下来,感觉整篇文章的色调都是灰暗的,场景过多的都是凄冷。从最早钟书先生被车接走,不知道去了哪里?到圆圆打电话的询问,经过跋涉到了“古驿站”。

我对杨先生笔下描写的这个“古驿站”感到有些阴冷,从道路到莫名的客栈,还有最后钟书先生躺着的木船。如果不清楚是杨先生虚构的,多少让我寒冷于还有这样的地方。

我看着杨先生的奔忙,先找到钟书先生,再梦着圆圆。清醒时要去照看日渐衰弱的钟书先生,回到客栈休息时又梦到圆圆在医院的治疗,再清醒时还是去诉说给钟书先生。

有些无望,也有些无奈。一直的分别最后却失去了杨先生最重要的两个人。文中写的很隐晦,阿园的离去用了以下的文字:阿园屋里灯亮着,两只床都没有了,清洁工在扫地,正把一堆垃圾扫出门去。我认得一只鞋是阿园的,她穿着进医院的。

而钟书先生的离去是说钟书先生一直躺着的木船最终消失在远方,杨先生最后听见钟书先生的话只是头天夜里那句:“绛,好好里。”

所有的虚幻场景在文中最后一句变成现实中的场景。杨先生没有去“古驿站”,她还是在三里河的家里,但是已经不复是家,虚幻场景里阴冷的画面应该也是失去两位家人后,杨先生真实的感受吧。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部分文字较多,应该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让人娓娓道来。文章前几页是杨先生和钟书先生的照片,最早的就是1934年,钟书先生只有二十四,青年才俊的模样。还有两人在牛津求学时的照片,后面有圆圆的照片,最暖心的就是最后两位先生相互理发的照片,相濡以沫就是应该这样的画面吧。

我读这部分的文章是,一次次是惊叹于杨先生用词的高明,可以感觉出来其扎实的文字功底。文中多少能看出来杨先生是受过很好的教育,不管是早些年国学的熏陶,还是以后出国留学对西洋知识的吸收。大量的阅读和自发的学习让杨先生将所学的知识沉淀成了自己内涵,这怕就是我最敬仰的地方。

这部分文章应该算是杨先生的回忆录,我看着这里的文字,看着杨先生笔下略有笨拙的钟书先生和从小就聪慧的钱瑗女士,还有就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们所经历的社会变迁。

杨先生的文笔了得,我从文字中看着她与钟书先生从去国外留学,到回国后任教,最后从事翻译的工作。他们一直都在相伴着,做着自己事情,就算社会怎么变迁,工作性质怎么改变,他们一起的爱好让他们只要相伴就是安稳。

我对文中杨先生提到了,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看书,暗暗的佩服。这个习惯从他们年轻一直到暮老,不管是清闲或者繁忙,真正爱读书的人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外面的世界再为繁乱,我自然在书中得到自己的世界。

回忆录中杨先生没有过多的对钟书先生有崇拜或者赞扬之句,但是文中就是看出来他们的伉俪情深。但是文中可以读出来杨先生对自己女儿的赞扬,中国的母亲多是这样吧,再骄傲的人也会骄傲于自己的子女。

看完整本书,我对书里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觉。钟书先生对杨先生说的:“不再有生离,只有死别”。这句话应该是中国家庭中最朴实的想法的。就是要相伴才是家庭最中心的意义,人总有生老病死,生、老、病的时候就在一起相伴吧,死后再离别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