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推荐《皮囊》这本书,于是在京东上买回来了,花了一下午,把它看完了。事实上,我已经很久没有买文学类的书了,偶尔去图书馆借些文学书回来,但基本没怎么看就还回去了。但当我看完《皮囊》的第一篇文章,我便禁不住把整本书看完,的确,这本书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

《皮囊》的作者是蔡崇达,一个80后作家,出身贫苦,经历过很多的磨难,他把他经历过的人和事真实地记录下来,便成了这部著作。这本书跟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有相似之处,都是把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故事,以朴实的语言写出来。读者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回忆之中,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童年或多或少有过同样的经历。虽然书中的故事未必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我们也能感同身受。这样的故事比起一些作家写的浮夸的散文更让人着迷,也更印象深刻。

《皮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皮囊”,讲的是作者的阿太(外婆的母亲)的故事。阿太是一个神婆,比较迷信的那种。我们平时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爱惜身体。但阿太却觉得人的肉体就是一副皮囊,是一个包袱,“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更追求精神的境界。作者的外婆去世时,阿太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她不像众人那样悲伤,她对生死看得很开,“别让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母亲的房子”讲的是作者母亲建房子的故事。他母亲一直想建一栋四层房子,给他们家争光,即便在他父亲去世后,她母亲仍坚持把房子建完。这种想法我非常理解。在农村,房子就是门面,建一个新房子至少能够让一个家庭的门面光鲜很多。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也借钱建房子,一是为了让我们一家人有个落脚之处,二是不让家族的其他人看不起,即便那时我们家已经负债累累,连学费都交不起了,但我们家的房子最后还是建成了,三层,没有装修,我们住了好几年。等到家里经济宽裕了一些,我们就搬到镇上了。母亲一直跟我们几兄弟说,以后无论如何,都要回老家再建几栋房子,我们兄弟一人一栋。这就是农村人的原始想法,他们一直坚信“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道理。

书中还讲了“天才文展”和“厚朴”两个事故。文展是一个聪明人,他很小就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从小便努力读书,培养自己当领导的能力,试图把握自己的命运。他知道家里的情况不允许他读大学,所以他通过控制自己的分数,让自己考到了重点的中专。但到了大城市以后,文展因为自己身体的缺陷(兔唇)而遭到同学的耻笑,他慢慢在耻笑中走向了迷失。而厚朴则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他渴望在大学里表现自己,甚至成立了一个乐队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但他的梦想是不切合实际的,他一直活在对梦想的虚幻想象里,最后他自己也被那个他用想像喂大的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毁灭了。在这个社会上,文展和厚朴的悲剧应该不在少数,有太多人像他们那样,或者活着幻想之中,或者太过自负,与社会格格不入,抱怨社会的平公,却又没有能力改变自己。

《皮囊》值得一读,“写的是我,说的是你”,它的每个小故事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而已。

皮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你听说过蔡崇达么?没有。知道《皮囊》这本书么?这个我听说过。彼时,有朋友似乎这么问过我。作为一个“伪文青”,显然我...
    喜欢文学的工科男阅读 33,073评论 8 8
  • 《皮囊》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
    五月成长笔记阅读 1,235评论 2 9
  • 总体来说,就是一本很煽情的小说。一个也算挺成功的人从认识的那么多人的思考,谈论的一些对人生的感悟。不是老生常谈。对...
    shamumu阅读 34,050评论 1 10
  • 《皮囊》与其说是一本散文书,倒不如说是一本自传。作者以自身的生活作为感知,去回忆,分析。似有喷薄欲出的情感,但他克...
    Sibyly阅读 1,621评论 2 3
  • 总有一本书让你爱不释手,总有一盘棋让你充满自信,总有一杯茶让你觅到知音,总有一首诗让你感动,总有一幅画让你回想,总...
    文竹君Fan阅读 18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