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学习管理和投资相关的知识,
我发现,管理和投资的背后都会涉及到情绪、行为、心态等一系列心理学知识。
研究透这些基本问题,就能够极大地拓展我的眼界和思路,从而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先举个例子来说,大家应该知道”满意度评价“这个概念。
有一个公式可以衡量这种评价:满意度=实际得到的-心理预期得到的。
对于同一种结果,在不同的心理预期下面,可能觉得满意,也有可能觉得不满意。
比如,我和你一起出去吃饭,我呢,只想把肚子填饱,而你想要吃得好一点。
结果,我们就简单地吃了一碗阳春面,我满意了,但你可能就不符你的心理预期。
同样,在工作中,很多所谓的不满也遵循这个公式。
有些同事经常会在一起吐槽,老板太挑剔,总是挑三拣四:
“我都已经做得这么好了,他竟然还不满意”。
套用这个公式,老板绝大部分的不满意,不是简单来自对你的产品不满意,而是和他的心理预期不一样。
所以,要想让别人”满意“,管理好对方的心理预期也同样重要。
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
过度的承诺,模糊的目标,未告知的风险,让别人产生了错误的心理预期,然后就带来了不满意,不满意带来了失落。
02
—
我再举个例子。
我曾经干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技术服务工作。
这个工作除了有一定的专业性之外,更要懂话术。为此,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自己应该要如何说话”。
曾经有一次因为解决了一次重大的客诉问题,受到了团队的嘉奖,并且自己一度还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确实有了“突飞猛进”。
其实吧,我个人性格的特点是比较安静、理性,虽然说话不怎么样,但善于思考、策划和总结。
但正是这段所谓的“成功经历”,让我在面对一些新的机会时,还是选择了留在原地。
这也使得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职业成长并没有多少起色,甚至还额外承担了心不甘情不愿的烦恼和痛苦。
当然,这种所谓的由果推因,结论并不完全准确,但至少反映出了这样一种心理:
面对足够高的心理沉没成本,真要去舍弃它,谈何容易。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就像上面说到的,我在工作上有了一定积累,我已经得到了上司和同事的赏识,甚至还挂上了“高级、资深”的头衔。
那么当一个新的机会出现时,我会轻易下决定去尝试新东西吗?
我不会嘛。
我总要权衡一下投入产出、风险利弊...
最终很大可能,我会因为心理上难以承担这么高的沉没成本,继续选择维持现状、按部就班、默默接受。
03
—
最近我还发现,投资不仅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更需要与心理弱点做“斗争“:贪婪、恐惧、从众、过度自信、损失厌恶、没有耐心...
就像巴菲特说的一样:
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
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弱点,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我对此的心得是:投资理财,必须要有”心理底线“,:
设立投资的“底线“,是为了应对各种黑天鹅,
即使市场发生重大风险,也能够从容应对:
比如,投资不要加杠杆,加杠杆入市,就是赤裸裸的赌徒行为;
又比如,投资要遵守分散、低价买入、长期的原则;
还比如,投资的钱仅限于不影响正常生活的闲钱...
04
—
最后,总结一下:
为什么我会经常公开分享过去一些让自己“难受”的经历?
就是因为我觉得,在我的经历中,它们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心理弱点。
通过这些真诚的分享,最终会让我体现到,人性虽然可善可恶,但一定能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
所以,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会发现,那些所谓的长期投资、深度自律、延迟享受,无非就是主动或被动克服”心理弱点“的过程。
如果我对这些心理学知识一无所知,总是妄图通过强制或回避的方法来对待它,结果必定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但如果能正视它、看清它、并合理分配欲望,那么,工作生活将会更加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