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还差得很远。
作为一个理科生,现在对于初高中所学历史的记忆残存率几乎为零,全靠自己看一些历史类的书籍来充实自己了。
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如果论熟悉度,那一定是我有限历史知识里排名第一的一个朝代。自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到爱新觉罗溥仪逊位,期间经历康雍乾盛世,经历晚清丧权辱国,从爱新觉罗福临与董鄂妃的爱情佳话,到多尔衮大玉儿的传奇秘史,再到慈禧后宫那些事儿,都让我深深着迷。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无论后世的影视作品如何美化有着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豪情之康熙,戏说出一万集电视剧则有一万个女主角的乾隆,对清朝的统治者们,我觉得是明君寥寥,都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帝位和权力,做着“天朝”的美梦,一步步让中国被世界工业化的车轮狠狠的甩在后面。清朝人已经有实实在在的照片甚至是视频可考了,哪怕是一国之君溥仪和皇后婉蓉,无不双目无神,面容呆滞,令人唏嘘,更何况那些瘦骨嶙峋,“人模鬼样”的百姓了。
如果把封建两千多年的皇帝分为几个等级,这个评判标准是蒙曼老师讲到过的内容,我按她的标准想说说我心里的几个入围者。
蒙曼老师说的几个等级分别为:
圣君:有功有德,功德持平。老师举的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确实如此,除了玄武门之变弑兄逼退唐高祖李渊,晚年有点沉迷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只是犯了一个天下皇帝都会犯的错)之外,唐太宗确实没有什么可诟病。他汲取隋朝两世统治者杨坚杨广父子之教训,广开言路,坚持纳谏,有能力干得了大事,有胸怀受得了批评,再加长孙皇后温柔助攻,魏征房玄龄一代名臣辅佐,他不是圣君,更有何人敢称之?
第二个等级为:明君。有功有德,功德略微失衡。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中“广积粮”的忠实践行者。他一朝存下的粮食,按推算可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才能吃得完,但凡事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坚可能爱粮食胜于爱子民,国家如此之富,百姓尤饿死,隋文帝只能算是明君。
我心里还有几个明君,宋太祖赵匡胤,跟杨坚一样,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割据时局,救黎明于兵荒马乱之中。但他从妇孺小子之手夺过帝国,这点又跟杨坚类似,可谓胜之不武。而且开国后定下了一个“抑武扬文”的治国总方针,导致往后三百年,宋朝沦为“怂”朝,宋词文明之花却开得尤其绚烂,失衡,真的太失衡了!
还有两个明君人选是后周太祖郭威,和后周世宗柴荣,这两个都曾是赵匡胤的老板,郭威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不要宝石玉器,只要纸衣瓦棺即可。只有出身卑微的人才能感知百姓之冷暖疾苦,哪怕后来贵为皇帝,也未曾失掉初心,在这样的郭威统治下,后周的经济才有向好趋势,也为其内侄柴荣的治理打下了基础。柴荣接过太祖传下来的沉甸甸的担子后,他有着自比“小太宗(李世民)”的志向,“燕云十六州”在他的手上是最可能收回的,无奈天妒英才,柴荣壮志未酬生命就戛然而止,读到这里的时候,内心十分悲痛,我甚至流下了几滴眼泪。后周世祖,明君也。
还有明朝的朱棣也是明君,帝位虽是抢来的,但是这位“马上天子”治理国家不可谓不令人叹服。迁都,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等壮举全在他的时代完成,明君称呼当之无愧。
明君很多,唐玄宗李隆基,清圣祖康熙,等等。
第三个等级:暴君。暴君往往还是有才能,有功德的,但是功在千秋,害在当代,突出一个“暴”字。我觉得两个皇帝堪当此称谓!隋炀帝杨广和明太祖朱元璋,他们两个的功绩是有的,杨广修运河,沟通南北,设科举,为贫民的基层升迁至少开了先河,无论这条路有多难,哪怕是上蜀山的难度,也至少丢了一架“青云梯”啊!朱元璋更是从放牛娃做到明朝第一boss,百姓终于从元朝暴虐无度的统治下翻身做明朝人,实在是能力了得!这两个就是性格太残暴了,在他们眼里,杀个人跟捏蚂蚁一样,杀红了眼,杀冷了血,他们只是一个“统治者”,缺少人性的光辉。
第四个等级:庸君 做皇帝如打卡上班,守成就够累了,拓疆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说两千多年里,四百多个“皇帝”,可能有300位为这一类。
第五个等级:昏君。那可太多了。陈后主,明朝的朱祁镇,朱厚照等等,明君都是相似的,昏君却各有各的不同。
历史是一盘大杂烩,吃出酸甜苦辣咸,怎一个妙字了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