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背影》中父亲的印象,若干年后我才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这是我印象中对父亲的描述记忆最深的一段话。说实话,当初学这篇文章的时候确实无感,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写作文争相模仿的,都是郭敬明这类忧伤华丽的文风。当老师在讲台上说这个背影的描述怎样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抗拒的,毕竟那时候年纪还小。

有人说过:“一篇文章如果是好的,不一定结构,措辞都是好的,也不一定能打动所有人的人心,但一定能打动一部分人的人心。”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对生活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刻,再回味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感受。

初中的时候,还处在叛逆期,终日不爱学习,放学后更是野的不行,经常和几个调皮的玩伴四处捣蛋。某天下午,偷了隔壁村刚打啼的公鸡,带到后山烤,结果没烤熟,就挖个洞埋了。后来东窗事发,自然少不了父亲的一顿毒打,之后终日想着如何逃离这座牢笼。

时间追溯到六年前,第一次从外地大学回家过年的时候,父亲执意要来车站接我。半年没见,突然感觉父亲变得有点陌生,虽然平常偶尔会通电话,但掩盖不了父子间越来越疏远的事实。

父亲拖着行李箱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玩着手机。一阵寒风吹来,我冷得一哆嗦,猛然抬头发现父亲的背佝偻了不少。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朱自清虽在《背影》里描述父亲了过月台的细节,但始终不愿承认父亲已经老了的事实。或者,这就是我年少时欣赏不来《背影》的答案。后知后觉,当我最想挣脱父亲的牢笼的时候,也是父亲最溺爱我的时候。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

用文中的话说“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还处在“太聪明”的阶段。要出远门的时候,把父亲的百般叮嘱当成烦人的唠叨,其实我宁愿你们能变得“傻一些”。

希望,我们都是父亲眼里,听话懂事的傻孩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公园概述:位于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的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景观河源头,阿尔泰地区富蕴县北东部和青河县西边局部地区。...
    马小静阅读 480评论 0 0
  • 她的笔名叫做:麦稻。她有个特点,她工作的时候别人叫她的名字,她就聋了。有一次她刚洗完澡出来的,她的头发都没有...
    一颗麦稻阅读 818评论 1 5
  • 观察者模式的定义 观察者定义了一个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一个或者多个观察者监听一个主题(被观察者)的变化。因此,当主...
    MaZH阅读 52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