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献”

读《酒诰》说到“献”,薛老师顺便给我们讲了“文献”一词是怎么回事,感觉又长知识了。

我们今天经常讲文献,文献是一个词,所以我们就以为只有文字记载、有史料记载的谓之文献,实际上“文”和“献”是两个词。

文是文字记载,献是有德行有才能的历史见证者,所谓的文献就是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又有口述的历史。我们的历史其实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一个是口述的历史。但是后来口述的历史基本上消亡了,我们只剩下了文物。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他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可以知道一部分的历史。其实我们还有很大部分一部分历史是在口述历史当中的,读人类学学科的研究生会专门学一类学科,叫做口述历史田野调查。

话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为什么能够把各个世家列传的人物传记记载得那么栩栩如生?就是因为他是经历过很丰富的田野调查的。他去田野调查的时候,就采访当地的老人,然后听他们口述那个人的历史经历。这样的老人就叫献。作为史官,他把能够看得到的藏书的资料结合田野调查的口述历史整合起来,最后综合成的文献形成了《史记》。

如今,我们写文章基本上就只有一个路子,就是只看史书记载。写文章,王国维曾提出二重证据法,就是地上的史料和地下的出土的文物相结合。

由此可知,我们还有一部分历史叫口述历史,就是作历史见证的老人讲的事实。为什么我们今天的人觉得要继承并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艰难?其实是因为“献”的遗失,就是传人的遗失。我们很多记忆、功绩之所以现在没有人能做的出来,是因为那个传人不在了,即“献”没有了。为什么以前古代的教育课3000年不绝?因为儒者,或说老师,一直在,即“献”一直在。而后来由于建国之后的动乱,尤其是文革的十年,这“献”基本上遗失了绝大部分。所以我们很多文化的东西就断层了。

了解了这一知识后,我想的是,那么以后呢?没有了文革十年那样的时代,现在科技又那么发达,那以后的历史还需要不需要“献”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童年的天空全国儿童美术作品展暨教育文献展。1月22日,长沙美仑美术馆。 在教学上总体有两种方向:一是专注于美术学科...
    丁海斌阅读 1,456评论 0 1
  • 文/清歌 这一天都在关注群,原本要完成成计划也只是找了一些文献。 终于把文献卡打卡,消费了几十也算进步。 最近专注...
    清歌2020阅读 1,137评论 0 1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11,269评论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时42分农历: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时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当月节气:立冬...
    石放阅读 11,80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