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15,消费者权益日。随着知识付费盛行,越来越多人成为了知识消费者,可是,不良的学习体验,也是这样产生了。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老师一定要带着学生走完,从知道到做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的知识,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老师也才履行了教书育人的职责。
但自从知识付费,把“知道”这个环节,单独拎出来消费大众,就变得越来越割裂。大量只满足于“知道”的知识、信息充斥着消费市场,越来越多人创造新概念,新观点来满足消费者猎奇的注意力。这种生产力,从人工到人工智能,可能恨不得让AI机器,24小时全功率的创造内容,喂投消费者的新知欲望。
这只是为了去消费用户的时间,满足用户短暂的兴趣,刺激用户的多巴胺分泌。这和娱乐新闻其实无差别嘛!可娱记人家是免费提供内容,但知识付费,是用户自己在买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用户是自己主动为学习买单,那用户真实的学习需要是什么呢?
不以改变为目的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这句话简单粗暴,但对一个知识消费者来说,这是最基本权益保障的底线和准则。
如果,你的知识消费,不以改变结果为目标,就很容进入知识消费的陷进,俗称“割韭菜”。
别看很多课程,都是包装成为,要实现多少多少的改变,让你可以达成收入多少多少的目标,但事实上,有多少课程能做到呢?充其量是广告软文中的案主的故事。
要鉴定是课程否能达成从知道到做到的结果,至少要有以下几个衡量标准:
1. 是否有训练目标设置?
2. 是否有学习反馈机制,学一遍、做一遍、重新再改一遍?
3. 是否有复盘机制,从自我反思到团体反馈,360度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
4. 是否有专业教练导师的鼓励、推动、遭遇挫折时候的心理建设机制?
如果你没有从学习过程上去衡量一个知识消费的品质,只是单纯为一个“新鲜感”买单,真怪不得人家设计这么多新鲜有趣的话题,来咱割韭菜。
就是因为如今有这么多,缺乏对自己权益保护的消费者,才催生了那么多知识付费的农场主。
还是那句话,保护好自己的消费者权益,擦亮眼睛,找对课程,帮助自己实现改变,这才是正确的学习姿态。
人生五件套教练式陪伴营,致力于让你从知道到做到的改变,也是值得你投资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