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每当我们意识到犯错后,都会与自己说,下次一定注意不再犯了,一定要提醒自己。最后形成记忆,行成习惯。很多的时候是别人来提醒我们的,比如父母、老师在我们生长和学习中,始终就是不断的教导、反复提醒。工作了,领导和顶头上司就成了唠叨者。有时我们很愿意被指导,有时我们不喜欢被提醒。但要保证我们的行动有个好的结果,更多的来自我们自己。这时我觉得旁观自我就是个非常棒的方法。
我很早的时候就知道旁观自我这个方法,那还是看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小说时里面描写的,主人公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在自己做事或者与他人交往时,另一个自我跳了出来,在一旁看着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个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很多年了,一直没有忘记。有时自己偶尔也用一下,只是觉得有点神奇,挺好玩的,没有当成一种方式坚持下去。这就是旁观自我。
没想到多年后的今天,在得到上万维钢老师几次介绍美国新书里都提到了旁观者思维与方法,李翔商业内参也提到这种很流行而又非常实用的方式,这又一次引起我的兴趣。
管理的最高的境界是自我管理。在自我管理时,我们要给自己很多的安排、规定、戒律。旁观自己,就是一种没有具体形式的,但有自我意识的一种自我管理,或者说自我提醒,自我监督。
我们大脑的前额叶与杏仁核,分别是理智区和情感区,他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我们成为正常的人。但我们希望在进行理性分析时更多的行为来自前额叶皮层的指示,而不是仅仅来自杏仁核的情感指令;当然我们需要依靠遗传的本能进行快速判断决定时,也不希望事事都做认真的理性推导。
中国古人,就认为人体内是一个小宇宙,外部世界是个大宇宙。旁观自我就是内视,监控这个小宇宙,观察这个小宇宙,看它是怎么作为的?
中国古人讲的慎独,也是自我管理、旁观自我,因为你一个人时是容易放松,甚至放纵自己的。旁观自我,就是给自己安装了一个监视摄像头,实时地用他人的立场和视角观察自己,及时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思维、情感和反应,比照高手这时应该用的最理性的做法。所以我们需要在身边时常有一个自己旁观:
1、当你骄傲时,愤怒时,情绪低落时,激动的大声说话时,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2、吃饱了还想吃一口时,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3、到了交作业的前一天还没写作业的时候,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4、当你的计划完成的还差一点的时候,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5、当你在纠纷中忍不住想说粗口的时候,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6、当你有一个好想法而你正在开车的时候,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7、当你上床到了规定时间该睡觉而你还在浏览手机时,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8、当你上完厕所发现弄脏了周围而要转身离开的时候,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9、当你洗完澡发现今天的俯卧撑还没做的时候,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10、当你冥想时心烦气躁而想算了的时候,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11、当别人早上给你问好而你没有表情的时候,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12、当你连续一周都无法通过英语流利说的一个lesson的时候,旁观的我在看着我;
…… … …可以无限的接龙下去!
你当觉得你跳出自己,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自己时,你要知道这个旁观者是由你自己构造的。他可以无限接近一个旁观者的样子也可以无限偏离一个旁观者样子。我们不能指望这个旁观者是绝对的公正和公平,也不能指望他没有一点感情而只有理智。
旁观者思维:在有自我意识之后,把自己的那部分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更多的时候是观察别人对同一件客体的判断与想法。旁观者思维也属于元意识的一种,让自己的思想保持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本能,自我意识和自己的行为,思考的方式以及过程。这种意识需要自己经常有意识的训练,逐步成为思维习惯,行为的前端。
人生旅途里每个人都需要有一种自己独有的立场上路,审视自己是因为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给别人烦恼。
当我们经常在发呆或走神的时候,以空中视角俯瞰众生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做是不是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境况呢?
参考得到: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