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平台在光电、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广泛且深入,主要体现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保障电网稳定运行、促进能源市场交易以及推动低碳转型等方面。以下从不同维度展开分析:
一、光电领域的应用:突破消纳瓶颈,最大化光伏价值
实时监控与预测优化
能源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光伏电站的发电数据(如逆变器效率、发电量),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史发电记录,利用AI算法(如LSTM神经网络)进行短时、超短时发电预测。例如,安科瑞EMS 3.0平台可预判午间光伏大发时段,提前规划储能充电计划,避免弃光;预判傍晚负荷高峰时,确保储能电量充足,实现光伏电力的“自发自用”。
动态调度与消纳提升
平台通过智能策略引擎,根据实时电价、负荷需求和光伏出力,动态调整光伏直供电与储能充电的优先级。例如,在电价低谷期,平台优先将多余光伏电力存入储能系统;在电价高峰期,释放储能电力满足负荷需求,显著提升光伏自发自用比例,降低弃光率。
故障诊断与运维优化
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光伏设备的运行状态(如组件温度、逆变器故障),结合AI模型预判设备缺陷,优化检修策略。例如,某光伏电站通过平台实现设备故障预判,运维效率提升17%,年减少发电损失超20%。
二、储能领域的应用:优化充放电策略,增强电网灵活性
储能系统的智能控制
能源管理平台通过边缘计算和实时通信技术,实现储能系统(如锂电池、氢储能)的毫秒级响应。例如,平台可根据电网负荷波动,动态调整储能充放电功率:在光伏出力不足时释放电能,在负荷低谷时存储低价电力,实现“移峰填谷”,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多场景协同优化
平台支持储能系统与光伏、充电桩、负荷的协同控制。例如,在光储充电站中,平台优先使用光伏电力为电动汽车充电;当光伏出力不足时,调度储能电力补充,减少外购电成本。某工业园区通过平台实现储能与光伏的协同运行,年节省电费超20%。
虚拟储能技术拓展
部分平台(如安科瑞EMS 3.0)引入虚拟储能系统(VESS),通过需求侧管理技术聚合空调、电动汽车等柔性负荷,模拟储能电池的充放电行为。VESS具有投资成本低、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与物理储能形成互补,进一步提升系统经济性和稳定性。
三、新能源消纳与电网稳定: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
新能源输送与储存的优化调度
能源管理平台通过实时监控风电、光伏等电源的运行状态,结合精准的天气预报和负荷预测技术,优化新能源输送和储存的调度策略。例如,平台可在风速突变或光照突变时,通过储能系统平衡输出波动,确保电网稳定运行。
微电网的自主运行与韧性提升
在偏远地区或离网场景中,平台结合微电网技术,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例如,某海外离网项目通过平台实现光伏、储能、柴油发电机的协同控制,保障供电质量,降低对传统电网的依赖。
电力市场交易的支撑
平台支持新能源电力的市场化配置,通过电力交易接口参与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例如,某储能电站通过平台参与电力市场调频服务,年创造额外收益超百万元。
四、低碳转型与能效提升:数据驱动决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碳排放监测与管理
能源管理平台集成碳计量功能,实时计算企业用电的碳排放量。例如,安科瑞EMS 3.0平台通过碳电表采集数据,结合电碳折算因子,生成碳排放报告,助力企业制定低碳生产模式。
能效分析与持续优化
平台提供多维度能效分析工具,追踪系统运行效果(如自发自用率、峰谷套利收益)。例如,某工业园区通过平台持续优化控制策略,年降低碳排放量超10%,实现能效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政策与市场机制的适配
平台支持分时电价、绿电配额等政策机制的落地。例如,在“双碳”目标下,平台通过优化调度策略,帮助企业满足能耗双控要求,参与碳市场交易,获取政策补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