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爱玲用的那个生僻词竟然是这里来的?】
我读书时碰到生僻的词,常常会自己跳出来,比如张爱玲的书里有个“惘惘的威胁”,原文是这样的: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传奇》再版序言)
虽然没见过,也不是特别清楚它的意思,但不明觉厉,有时候还很愿意用一下。
大概的理解,应该是指一种无法确认、但又感觉它存在、且在时间上连续不断、在空间上无所不在的一种状态,用来形容后面的这个“威胁”,近义词应该是“隐隐的”,但远为宽阔和严重。
此前似乎没有在其他书里看到过这个词,不知道出处,就更难以判断。
今天居然在苏轼的一封信中看到了,真是有种他乡遇故人的感觉。
【与家退翁】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四月十三,时年54岁
轼启。人来辱手书,具审起居胜常,甚慰想望。轼连岁乞补外,请越得杭,恩出望外。不独少便衰疾,亦遂安蠢拙矣。但去日远,归扫坟墓何日,不能无惘惘也。乍热,千万以时保爱。治行,冗中布谢,草略,不宣。轼再拜退翁朝散年兄。四月十三日。手启上退翁朝散家。轼谨封。
苏轼这句“归扫坟墓何日,不能无惘惘也”,可以解释为:“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祭扫祖墓,不能不令人惆怅啊”,有一种难以掌控现实的无力和不确定感,即使在“恩出望外”的喜悦心情中,也挥之不去。
而千年之后的张爱玲,则把个体生命体验到的渺小与虚无,放置到时代与文明的大背景中,所以她感受到的“惘惘”,就如同投到墙上的黑影,被放到很大,甚至弥漫开来。
千年之后,词义有变,词性有变,但是那种身不由己的焦虑和宿命感,确实一脉相承的。
只不过,张爱玲的投影似乎无法解除她自己的人生困境,而苏轼却以他永恒的突围之姿超越了小我和时代的桎梏。
【东坡日历】
2025年5月10日,周六,乙巳蛇年,农历四月十三
45岁,是日,与江綖、杜沂(道源)及沂子传(孟坚)、俣游武昌西山,并题名。轼。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四月十三,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52岁,是日,在开封,撰《赐外任臣僚进奉兴龙节马诏敕书》。轼。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四月十三,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53岁,是日,在开封,撰《赐新除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范纯仁上第二表辞免恩命不许断来章批答二首》(其二)、撰《赐新除依前正议大夫守门下侍郎孙固辞免恩命不许断来章批答二首》、撰《赐新除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吕公著辞免册礼许诏》、撰《赐吕公著辞恩命上第二表不允断来章批答口宣》、撰《赐范纯仁吕大防辞恩命上第二表不允断来章批答口宣》。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四月十三,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54岁,是日,在开封,将赴杭州知州任。简家定国(退翁),吾连岁乞补外,请越得杭,恩出望外。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四月十三。
59岁,是日,复降充左承议郎,仍知英州(广东韶关)。胡宗愈继知定州(河北保定)。轼。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四月十三。
60岁,是日,在归善(广东惠州),应梁琯之请,书熙宁三年为琯父所作《绿筠亭诗》。有跋。轼。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四月十三,时任宁远军节度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