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公园原名不叫这个名字。到鲁迅公园的人都知道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于1936年离开人世。鲁迅先生的墓先是在万国公墓,后迁移至如今所在地,公园遂改名为鲁迅公园。
这所公园最初建于1896年(即光绪二十二年,大清还没亡)。以前是靶场,当时人们习惯叫它“新靶子场公园”。据老辈人回忆,即便改成公园之后,也经常有军队和警察到这边操练,直到后来才改为 “虹口公园”,又叫“中正公园”。
和上海许多租界公园一样,这座公园建成之初只对外国人开放,后来才逐步向国人开放。这里曾举行过两次“远东运动会,公园旁得建虹口足球场;1932年“韩人”尹奉吉在此团灭了一群日军军官和日本高官,如今公园内设“梅园”也是纪念这位人士。
现在的公园几经修缮改建,基本保留最初的英式园林特色。湖面较大,有游船也有垂钓区,加上几座“小山”,有山有水有动有静。鲁迅公园内还有成片的樱花林,和成片的戚枫,加上梅园,一年四季公园都有鲜明的风景色彩。
鲁迅公园位于虹口区一个热闹场所。附近有很多居民小区,加上虹口足球场,还有闻名遐迩的甜爱路。在市中心,这个规模不小的公园每天都吸引许多人前来。加之先生名气很大,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人群中不乏奇人异士。
最早鲁迅公园有个瑜伽大师,很厉害。常年在湖边,赤裸上身做各种动作,而且都是高难动作。但凡去公园遛弯的人每次去都能看到他,很多人说瑜伽师我没见过比他更厉害的。现在公园里也会有瑜伽小网红,他们只是比划比划差远了。朋友说那时我太年轻,只知道看稀奇,其实内心十分佩服,很遗憾没有和他聊过天,后来搬走了就没有再看到他。
鲁迅公园最响亮的要数合唱队。满头银发气度不凡,他们在靠近湖边的一排房子前排练,旁有垂柳,面对阳光,合唱队像朝霞一样耀眼。有人负责指挥,合唱队还分有声部,轻柔的旋律浑厚的中音,嘹亮流利的高音。引得游人驻足,儿童不闹,听这样的合唱是一种享受。看他们认真合唱相互交流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合唱队员年轻时应该都是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有的还是歌舞剧院退休人员。
为了拍红叶,我绕过一座高台凉亭后,意外遇见一群比红叶还要红的人。即便是冬天,公园内灌木和乔木交错生长,追随红叶的身影我突然发现自己来到一片平坦的地面,地面上有整齐的方形瓷砖,周遭变得很安静。有几个人正在用水笔写大字呢。嚯!他们的字都写得不赖呢!端正沉稳的楷书,笔法流畅而严谨的行书,优美含蓄的隶书。写字的人目不斜视,低头凝神,每写好几个字就会停一停,看一看写好的字。仿佛字帖就在他们胸里藏着脑海里放着,下面再接着背帖,再接着把帖子复写在这一块块方砖上。
游客来了又走,写字的人则完全不同。在一旁躺椅上坐着气场类似的一群人,手拿保温杯三三两两低声说笑。写字的人和坐着说笑的人彼此之间很熟悉,他们没有固定搭伴。写字的人像一口气打完太极拳的样子,写好一篇文字后就从小板凳上站起来,旁边说笑的人中就会有人接过笔和小水桶,坐到他刚才坐的带滑轮的小凳子上。地上的水渍正在一列列褪去,新的字又以完全另一种气质覆盖过来。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轻声念出接下来的话,写字的手停顿了一下,一双眼睛闪着光看向我。等终于写完这首词后,写字的人站起身来。原来这是一位身材微胖目光炯炯有神的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他高兴地握住我的手,向身边朋友介绍到,遇到懂的人了。
那天早上我也加入埋头写字的行列中,晨光照耀着,在他们的鼓励下,一字字一笔一划写起来。数十年他们都在这片方寸之地写字切磋,并坦然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围观批评。他们关心你家住哪里远不远,因为书法需要每天练习。你工作忙不忙,可以在九点前来这里练习,尽管他们书法功底深厚依旧精神饱满,坚持练字互相学习。那天我认识了这群勤奋又可爱的书法艺术家们,徐老师和彭老师那天给我不少指点,解决了我独自练书法的一些困惑。回程路上脚步也轻盈了很多。
我走过上海许多公园,不少公园有动人的历史故事。你只要走进去就走进一片历史人文风景线,感受到它们的脉搏和力量。上海的公园就是这样,不乏有趣的灵魂和海纳百川的心胸。只要你来就能发现它的美和魅力所在。我认为鲁迅公园当属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