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学习日记七:责志即保持纯粹

小烹的文字像一根细针,轻轻一戳,就把我心里那些藏得深深的、说不出的情绪给勾了出来。明明她的文风诙谐,我该笑的,可每次读完,眼眶倒是先湿了。

这两天才明白,这大概就是陈佩斯说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她的文字里裹着太多欲说还休的情愫,像一杯凉透的花茶,初尝清淡,回甘却带着微微的苦。

我是个企业创始人而且一直负责市场及业务,按理说该是酒桌上的常客,可我偏偏极少应酬。有人曾一脸狐疑地问我:“你真的是搞市场的?”我点头如捣蒜:“如假包换。”

倒不是我不爱和人打交道,只是我还不善于说面子上的话,而别人面子上的话,我曾都以为是真的。我很懒,所以没去分真伪,是懒得分真伪,后果可想而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质疑自己是不是不该创业。甚至在想有没有足够的福报让自己去从事一份纯粹到不用跟人打交道的职业。

最近小烹写过的一句话:“大凡有目的的东西,为什么总会失去美感呢?其实这话题的背后是在触及审美体验的一个核心特质——纯粹性。”

初读时只觉得这句话像小锤子,“咚”地一声敲在心上——可不是嘛,我们总爱给事情找理由、贴标签,好像不带上点“有用”的目的,事情就没了价值。可越这么折腾,越把原本的好东西给弄丢了。

就像吃饭。我跑过五湖四海,尝过无数山珍海味,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粤菜的清蒸鱼、白灼青菜。那些菜端上桌时,调料少得可怜,厨师好像只是把食材往锅里一放,撒点盐、淋点油,可吃进嘴里,鱼肉是鱼肉的鲜,青菜是青菜的味,连姜丝葱花的香气都透着股子“本来的味道”。

反观那些重油重辣的菜,各种酱料堆成山,吃的时候嘴巴是真爽,我也总是忍不住馋,可吃完总有种“被调料骗了”的空虚。

原来为了追求“更美味”,早就忘了食材本身的味道。就像我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给生活裹了太多“外衣”,结果把生活本身给弄丢了。

再比如与人交往合作。我曾经以为真心换真心,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可后来发现,有些人靠近你,是为了你的资源;为此,甚至连微笑都是算计好的。

我曾被算计过,被伤害过,差点家破人亡,可现在想想,也不冤——因为我纯粹得连防人之心都没有,像捧着一颗透亮的水晶往人群里走,摔碎了只能怪自己的愚蠢。

但你说后悔吗?我一点都不悔。我的纯粹是我的心锚,哪怕再来一遍,我还是会这样对人、这样活着。因为我只能纯粹地活着,这么些年过去了,我是发现我根本学不会第二种活法。

小烹的文字让我突然明白,我对纯粹的向往从来没变过,只是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像棵被风吹歪的小树,渐渐忘了自己原本要往哪里长。

可哪怕被吹得东倒西歪,我的根还扎在纯粹的土里——这大概就是“责志”吧?“责志”不是逼自己去做多伟大的事,而是每天问问自己:“我的使命还在吗?有没有被私欲、算计、功利染了颜色?”

就像我喜欢粤菜,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它保留了食材最本真的味道;我守着纯粹的交往方式,可能是因为我傻,因为其实我没守,我就是那样子的一个人而已。

周公子说:“你的不变对于他人来说就是罪恶。”那我就这样罪恶地活着吧。在这个人人都忙着给自己“加戏”的时代,我愿意做那个笨拙的、不变的人——因为纯粹真的很稀缺。哪怕它会让我受伤,会让我显得格格不入,可它就是我的活法,我学不会其他的模式。

未来的路可能还会有算计、有诱惑、有让人想妥协的时刻,但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心锚”——纯粹,就是我对生活、对情谊、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责志,就是守住这颗纯粹的心,像守着一盏灯,不管外面风多大、雨多急,灯亮着,我就有方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