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女歌
罗縠单衣,可掣而绝;
八尺屏风,可超而越;
鹿卢之剑,可负而拔。
掣:拉。负:背。
丝绸单衣轻飘飘,一拉就可以断裂;
八尺屏风不算高,一跳就可以超越;
鹿卢宝剑长虽长,转到背后可拔出。

《琴女歌》是荆轲刺秦过程中的一支插曲。《燕丹子》说:“荆轲刺秦王,右手执匕首,左手把其袖,秦王曰:‘乞听琴声而死。’琴女奏曲……王从其计。轲不解,故及于难。”这段记载说明,秦王在千钧一发之际,向荆轲提出“听琴而死”的请求,原来包含着祸心,是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阴谋;荆轲过于心慈手软,轻信敌人,以致功败垂成,付出血的代价;在这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与秦王配合默契的琴女,一曲由她自编、自演、自唱的琴歌,不仅扭转了秦王与荆轲对峙的形势,而且还彻底地改变了秦王与荆轲的命运,改写了秦朝的历史。
琴歌的歌词分三段,三段歌词,依次提出了改变处境的三条计策。第一段歌词,说的是脱离接触。当时荆轲正右手举着匕首对准秦王,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所以琴女提出秦王可以使一把劲,把袖子扯断——挣脱对方的直接控制,这是摆脱死亡威胁的最为紧迫的一步,故于第一遍唱词中首先提出。
第二段歌词,说的是紧急逃离。如果在挣脱直接控制之后,呆立在原处,那就仍然没有摆脱死亡的威胁。所以,琴女又接着告诉秦王,大殿之上用于隔离、装饰的屏风并不高,不过三尺而已,可以纵身跳过去逃开。
第三段歌词,说的是拔剑自卫。在与对手拉开距离之后,也就赢得了转败为胜的宝贵时间,当对方追来时,抽出佩剑抵御进攻就成了关键的问题。古代随身佩带的宝剑,剑刃较长,不容易将剑拔出剑鞘;秦王在荆轲的突然袭击面前,一时惊惶失措,无法将紧插在剑鞘中的长剑拔出。所以,琴女最后又点拨秦王,让他把宝剑转到身后,这样,上方空间较大,就容易拔剑了。三段歌词,正好构成了从“挣脱”到“逃离”、再到“反击”这样三个环节组成的一支改变秦王命运的转败为胜的三部曲。
故事中的琴女,无疑是一位才智出众的巾帼英雄。在荆轲的副手、燕国勇士秦舞阳尚且要“色变振恐”(《史记·刺客列传》)的秦庭之上,在荆轲挟持秦王的千钧一发之际,琴女竟能处变不惊,用荆轲听不懂的秦方言,借歌声吐词清晰地向秦王传递应变的高明计策,其大智大勇,已远在秦王、荆轲之上,更无论秦舞阳了。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女子以其聪明才智被作为正面人物受到歌颂的,有如凤毛麟角;而在《琴女歌》中,竟然出现了这样一位惊世绝俗的奇女子形象,应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值得大书而特书的。创造了一位奇女子的形象,这是《琴女歌》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这首短歌的主要价值所在。
202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