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机构宣传的感统训练到底是什么?

一、感统理论的由来及概念

        196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根据对脑功能研究、爱尔丝职业治疗及实验的研究结果,首次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各感官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信息输入到大脑中,大脑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最后使人体对外界事物做出相应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人的感官有哪些呢?

二、人的感官及作用

        当说到感官时,大部分人对感觉的认知停留在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上面。分别对应了人身上的耳朵、眼睛、鼻子和嘴巴。它们的作用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就不多做介绍了。但其实我们人身体上的感官还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触觉是指分布在全身皮肤上下的神经细胞对外界温度、湿度、疼痛、压力的感觉。触觉能够帮助我们避开外物的伤害保护我们自身的安全,同时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最基本的途径。前庭觉又称平衡觉,处于内耳深处,指在地心引力作用下个体移动产生刺激的感觉。前庭觉能够帮助我们过滤掉无用信息,让我们注意力保持集中。而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具有对身体大肌肉以及精细动作控制的能力,影响着我们的运动企划能力。

三、感统失调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不规律的作息,不忌口导致对幼儿造成的伤害。胎位不正和羊水过少、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挤压不足。
        家庭教育因素大部分感统失调都是父母早期教育意识匮乏,没有在孩子相应关键期给孩子的感官进行刺激。比如说在孩子应该爬行的阶段,因为害怕孩子受伤就不让他去爬或者放在婴儿车上,这样孩子就白白浪费大运动锻炼的阶段,探索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再比如说为了孩子能吃饭快点,边放电视边喂饭给孩子。宝宝自己的手指精细动作没有得到锻炼时还把孩子的注意力弄分散了。为什么现在的小孩感统失调的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去代养,过度保护和过多包办是常态,孩子只要哭闹就什么都给孩子,孩子什么都不用自己做,什么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孩子感官与外界事物的刺激是非常不足的,所以才容易感统失调。
爬行有利于孩子大运动发展

四、感统失调的表现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下以下表现的话,家长就要开始重视起来了,不要因为疏忽和不以为然而导致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

前庭觉失调: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容易违反课堂纪律,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困难。
视觉感不良:表现是无法流利的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多字少字。写字偏旁部首颠倒,字一大一小,甚至不识字,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等。
触觉失调: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害怕陌生的坏境,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
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布置的作业等。
本体觉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手脚笨拙。走路容易摔倒,经常出现摔伤,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骑车跳绳和拍球。手工能力差、精细动作差、运动企划能力不足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