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张九龄被罢免政事,李林甫专权
【原文】
甲寅,突骑施遣其大臣胡禄达干来请降,许之。
御史大夫李適之,承乾之孙也,以才干得幸于上,数为承乾论辨,甲戌,追赠承乾恒山愍王。
乙亥,汴哀王璥薨。
冬,十月,戊申,车驾发东都。先是,敕以来年二月二日行幸西京,会宫中有怪,明日,上召宰相,即议西还。
裴耀卿、张九龄曰:“今农收未毕,请俟仲冬。”
李林甫潜知上指,二相退,林甫独留,言于上曰:“长安、洛阳,陛下东西宫耳,往来行幸,何更择时?借使妨于农收,但应蠲所过租税而已。臣请宣示百司,即日西行。”上悦,从之。
过陕州,以刺史卢奂有善政,题赞于其听事而去。奂,怀慎之子也。丁卯,至西京。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节用度,勤职业,仓库充实,器械精利。上闻而嘉之,欲加尚书。
张九龄曰:“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清要,恐羞朝廷。”
上曰:“然则但加实封可乎?”
对曰:“不可。封爵所以劝有功也。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陛下赏其勤,赐之金帛可也,裂土封之,恐非其宜。”上默然。
李林甫言于上曰:“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体。”上悦。
明日,复以仙客实封为言,九龄固执如初。上怒,变色曰:“事皆由卿邪?”
九龄顿首谢曰:“陛下不知臣愚,使待罪宰相,事有未允,臣不敢不尽言。”
上曰:“卿嫌仙客寒微,如卿有何阀阅?”
九龄曰:“臣岭海孤贱,不如仙客生于中华。然臣出入台阁,典司诰命有年矣。仙客边隅小吏,目不知书,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
林甫退而言曰:“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十一月,戊戌,赐仙客爵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
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上之为临淄王也,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皆有宠,丽妃生太子瑛,德仪生鄂王瑶,才人生光王琚。及即位,幸武惠妃,丽妃等爱皆弛。
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太子与瑶、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驸马都尉杨洄尚咸宜公主,常伺三子过失以告惠妃。
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
九龄曰:
“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
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
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
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
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
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
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
上谓宰相曰:“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
九龄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
上曰:“虽离乃复有私。”
于是上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壬寅,以耀卿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严挺之贬洺州刺史,王元琰流岭南。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
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进,专给唯诺而已。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它蹊矣。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其术者。
【原文华译】
1 八月七日,突骑施派其大臣胡禄达干来请降,皇帝批准。
2 御史大夫李适之,是李承乾的孙子,以才干得宠于皇帝,多次为李承乾论辩;八月二十七日,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
3 八月二十八日,汴哀王李璥薨逝。
4 冬,十月二日,皇帝车驾从东都洛阳出发。之前,皇帝敕令,来年二月二日前往西京长安;正巧宫中出现妖怪,第二天,皇帝召宰相,即刻提议西还。
裴耀卿、张九龄说:“如今秋收未毕,请等到仲冬。”
李林甫暗中知道皇帝要走的原因;二位宰相退下后,李林甫独自留下来,对皇帝说:“长安、洛阳,是陛下东西两个皇宫而已;往来行幸,哪里需要选择什么时间?假使妨碍秋收,只需免除沿途百姓租税就行了。臣建议宣示百司,即日西行。”皇帝喜悦,听从。
经过陕州,因为刺史卢奂有善政,在他的听事厅题字赞扬,然后离去。卢奂,是卢怀慎之子。
十月二十一日,抵达西京。
5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之前在河西,能节省用度,勤于职责,使仓库充实,器械精利。皇帝听闻后,嘉许他,想要加授他为尚书。
张九龄曰:“不可。尚书,是古代的纳言;唐兴以来,唯有当过宰相,并且在朝廷和地方都有任职经历,有德行和声望的人,才能担任。牛仙客本是河湟地区一个小吏;如今骤然官居清要,恐怕让朝廷蒙羞。”
皇帝说:“那么只给他加授实封可以吗?”
回答说:“不可。封爵,是用来奖有功的。边将充实仓库,修缮器械,只是日常事务而已,不足以为功。陛下奖励他的勤劳,赏赐金帛就可以了;裂土封爵,恐怕不合适。”皇帝默然。
李林甫对皇帝说:“牛仙客,是宰相之才,当个尚书有什么不可以?!张九龄书生,不识大体。”皇帝喜悦。
第二天,再次提出给牛仙客实封,张九龄固执如初。皇帝怒,变色说:“事情都由你定吗?”
张九龄顿首谢罪说:“陛下不知道臣愚昧,让臣担任宰相;事情有不合适的,臣不敢不尽言。”
皇帝说:“你嫌牛仙客出身寒微,你又出身于什么高贵门阀?!”
张九龄说:“臣是岭南孤贱之人,不如牛仙客生于中华;但是,臣出入台阁,典司诰命,已经很多年了。牛仙客边隅小吏,目不知书,如果给他大任,恐怕不孚众望。”
李林甫退朝后说:“只要有才识,何必会文章?!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十一月二十三日,封赐牛仙客为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
当初,皇帝想要以李林甫为相,问中书令张九龄;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陛下以李林甫为相,臣恐怕异日为庙社之忧。”皇帝不听。
当时张九龄正以文学之才为皇帝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恨他,但仍曲意事奉。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友善,李林甫也恨他。
当时,皇帝在位年久,渐渐放肆奢欲,怠于政事。而张九龄遇事无论大小都力争;李林甫则巧伺上意,每天思考怎么中伤张九龄。
皇帝做临淄王时,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都有宠;丽妃生太子李瑛,德仪生鄂王李瑶,才人生光王李琚。即位之后,宠幸武惠妃,丽妃等都被冷落了。
惠妃生寿王李瑁,宠冠诸子。太子与李瑶、李琚在家里聚会,各自因母亲失宠而有怨望之语。驸马都尉杨洄娶咸宜公主(武惠妃之女)为妻,经常观察三子过失以告武惠妃。
武惠妃泣诉于皇帝说:“太子阴结党羽,将害妾母子,也指斥至尊。”皇帝大怒,告诉宰相,想要把他们全部废黜。
张九龄说:“陛下登基已近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每天接受圣训;天下之人都庆贺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如今三子皆已成人,没听说有什么大过;陛下为何突然以毫无根据的一些话,喜怒之际,就把他们全部废黜?
况且太子是天下根本,不可轻摇。当年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而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而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接纳独孤后之言而废黜太子杨勇,立炀帝,丢了天下。
由此看来,不可不慎。陛下如果一定要这么做,臣不敢奉诏。”皇帝不悦。
李林甫起初没有发表意见,退下来后,私底下对宦官中显贵受宠的人说:“这是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皇帝犹豫未决。
武惠妃秘密指使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你做我的外援,宰相之位可以长处。”
张九龄呵叱来人,并把他的话报告皇帝;皇帝为之动色。所以直到张九龄罢相,太子得以不动。李林甫日夜在皇帝跟前说张九龄坏话,皇帝逐渐疏远张了九龄。
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一向不学,曾经对着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外放萧炅为岐州刺史;李林甫因此怨恨严挺之。
张九龄与严挺之友善,想要引荐他做宰相,曾经对他说:“李尚书正受皇帝宠幸,足下应该登门拜访,联络感情。”严挺之一向自负,看不起李林甫为人,竟然不去;李林甫更加恨他。
严挺之之前娶妻,后来离婚,妻子改嫁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为贪赃罪,被下到三司(大理寺、御史台、刑部)审问,严挺之营救他。李林甫通过宦官在禁中报告了皇帝。
皇帝对宰相说:“严挺之为罪人请托、脱罪。”
张九龄说:“这是严挺之的前妻,不应有偏私在内。”
皇帝说:“虽然离婚了,还是有偏私。”于是皇帝累积前事,认为裴耀卿、张九龄结党营私;
十一月二十七日,任命裴耀卿为左丞相,张九龄为右丞相,都罢免政事。以李林甫兼中书令;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领朔方节度如故。贬严挺之为洺州刺史,王元琰流放岭南。
皇帝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崇尚通达,宋璟崇尚法治,张嘉贞崇尚吏治,张说崇尚文学,李元纮、杜暹崇尚节俭,韩休、张九龄崇尚正直,各有所长。张九龄既得罪,从此朝廷之士都容身保位,不再直言。
李林甫想要蔽塞人主视听,自己专揽大权,于是公开召见诸谏官,对他们说:“如今明主在上,群臣顺从还来不及,岂用多言?!诸君不见宫门前的仪仗马吗?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薪俸;只要它嘶鸣一声,即刻斥去,悔之何及?!”
补阙杜琎曾经上书言事;第二天,就被黜为下邽县令。从此谏争之路断绝。
牛仙客既为李林甫所引进,只是唯唯诺诺而已。但是二人都谨守规定,百官升迁调补,各有常度;就算有奇才异行,也不免终老于论资排辈;而那些巧谄邪险以自进的,则能破格提拔,自有其他路径。
李林甫城府深密,人们都看不透他的心意。他喜欢喂给人甜言蜜语,而暗地里中伤他人,不露辞色。凡是为皇帝所亲厚的,开始时亲切拉拢;等到位势稍稍逼近,就用计排挤。就算是再老奸巨猾的人,也逃不出他的手段。
【学以致用】
看看李隆基是如何从“泰”入“否”的。
总结几点
01,爱听小报告
这个行为很致命。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想法或者意见方案要想落地,就必须通过反复讨论,然后再实践,再修正。
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众人的视角和思维去洞察,尽可能的把优缺点都找出来(仅凭一两个人是不够的),然后再来确定要不要这么做,以及怎么才能做正确。
这是一种“大报告”的行为,有事充分讨论,可以有理有据的进行辩论。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而如果领导者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爱听小报告的行为,那么,他进入“认知陷阱”的概率极高。因此,他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比如李林甫的行为, 他有话不在正式会议上讲,而喜欢私下与李隆基讲。或者与李隆基亲近的身边人讲,让这些话传到李隆基耳朵里。这就是“小报告”的行为。
因此,领导者要警惕自己爱听小报告的毛病,要给自己建立原则,只听取大报告的分析后再做出决策。
02,思维上的危机感下降
领导者思维一定要永远的放在“危险区”,因为这样才能保持冷静,保持危机感。
李隆基的享受已经入侵到思维层面了,并且越来越固执了。
当一个伟大组织的老大只爱享受的时候,这个组织的危机就要来了,员工面临裁员失业,公司倒闭。
03,断绝言路
李隆基虽然嘴上没有说要断绝言路,可是,当他罢免了张九龄,而启用李林甫之后,有识之士就不爱建言献策了。
我以前遇到类似的场景
刚进公司时,公司小,成长快,产品好,几个老板也挺好,我觉得这家公司真心不错,因为有激励方案,准备干5年起步。所以我总想着去挖人(跟我的激励有关),挖高手过来,以及如何开发业务。
后面看到了老总们一系列的行为后,我对自己的预判,就是能不能坚持干满三年还两说。
再后来,真没法干满三年,于是就撤了。
我记得提离职之前,有老总让我说说公司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我说没有。这是真心话。因为心不在公司了,发现不了问题。
而在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反复觉察自己与公司的关系,经历了三种阶段,从最开始的完全认可(先公司后自己),再到仅仅是合作而已,再到失望结束。
为什么会如此呢?
就是因为领导们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格局,公司愿景,价值观等,让人觉得没有未来,是在浪费时间,那么,合作期间大家就都是混口饭吃而已。热情完全被压制了。
这就是机制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动力。
李隆基的用人原则与态度,让一些人选择躺平。我想,如果我也在里面任职,估计我也躺平了。
因此,跳出来,作为领导者,我们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机制,要营造一种让大家愿意分享也敢于分享的机制,这个很重要,因为,他们愿意参与就说明他们在思考公司问题,心是有在公司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