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 》 研究的主要过程和阶段性问题

  第一天阅读:

《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p175-p179

下篇 回顾:过程与成果

一、研究的主要过程和阶段性问题

1.观课议课分为几个阶段?

分为四个阶段:

(一)成果的孕育和成型;

      从1999年到2005年,通过一位中学教师的诉苦:只是下结论,提的意见我又根本做不到。陈大伟教授开始关注四个研究问题:一是在听课评课中如何既帮助教师成长又能保护他们的面子和积极性,二是如何引导教师认识课堂教学和自身的不足,三是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听课评课,四是关心教师生活,引导教师追求幸福生活等研究问题。由此陈教授开始研究教师的幸福问题,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研究价值取向。

    听评课的主要目的是实践,是改进教学。也就是说,评课者所表达的意见只有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能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够称得上“算数”。而“算数”与否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说。评课者说了什么(说的东西有没有用),怎么说(是否采用了别人愿意听的说话方式,也就是是否能说出让对方舒服的话语)。二是听。参与者爱不爱听、想不想听、如何听。三是用。评课者的意见是否有用,是否能用,参与者是否愿意用。在这三个要素中,说是前提,听是中介,用是目标。

(二)成果的检验与完善;

    从2006年至2009年

      3月陈大伟教授在河南省济源市开启以观课议课为主要方式推动的校本研修。实施以后,老师们对研修态度发生了实质改变:调动了教研的积极性;在同伴互助和协作的情境下实现教师之间的沟通、对话和交流;学校研究氛围发生根本性改变,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了可能;以议促教,平等交流已经成为自觉行动。(2026年第24期《人民教育》通讯稿《抵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河南省济源市“教师素质年”活动扫描》,记者钱丽欣、赖配根)

  2006年10月也有四所学校开始参与研究。大量数据证明观课议课给教师带来了很大改变。

(三)开启观课议课的课程研究;

  2007年8月4日,观课议课不仅观察课堂,而且开始观察、研究课程,希望实现课程改革。《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出版。

(四)案例研究和方法推广。

案例研究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观课议课最重要、最基础的研究模型。《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书籍,以及发表的文章《教育案例研究的三种指向》,还有2017年的用观课议课的方法观电影、议电影。

由此,观课议课从课堂研究到课程研究到生活事物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中。

2.观课议课给教师带来了哪些改变?

      观课议课给教师带来的改变有:在议课中都可以做到以良好的心态平等对话;注重“以学论教”,并习惯“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寻找教学案例,在议课时能围绕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商讨解决方法;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直面问题的意识…

3.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观课议课的认识,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我个人认为观课议课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同时,议课环节让我们有机会深入探讨教学理念和实践,促进教学经验的共享与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构建理想课堂,更能激发我们的教学创新热情,为乡村教育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我的困惑在于:陈大伟教授觉得案例研究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研究方法,在课堂研究中胡老师在第二节课就讲到了观察量表。观课议课的重点到底是讲故事形式的案例研究还是量表?如果只是为了量表而量表,是否过于形式化?

      看来还得把陈大伟教授关于观课议课书籍认真研读,弄懂弄透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好观课议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