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长。你能给予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
>> 我们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孩子就会觉得轻松,也能感受到改变是可以真实发生的。
第2章 亲子关系,决定了我们与世界的
>>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我们每个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都能从童年和父母的相处方式中找到答案。
>> 如果父母习惯了对孩子严厉苛责,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把所有的挑战、压力、批评,甚至一点点讨价还价,都视作道德问题,误会别人说的话、做的事,误认为对方的动机是瞧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
>> 表面上看,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作业,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核心来自父母自身。关注一件事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但这些父母选择了发飙和生气,这是因为他们自己还没长大。这样的父母,童年时往往总是被压迫、被欺负,他们的内心就是一个遇到困难无处倾诉的软弱、无助的孩子。
>>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的关系。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无法脱离人群、社会而独自生存,每个人只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就能与世界从容相处。第一种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第二种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包括与伴侣、孩子、同事、合作伙伴等的关系。
第4章 所有关系都是原生家庭关系的投射
>> 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他犯了错就不被接纳,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旦自己被证明是错的,就不再值得被爱了。他的潜意识告诉他,一定不能认错。他从小到大最怕的就是被别人指责。当一个人把犯错等同于不被爱,或是把犯错等同于不被尊重,把两者错误地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对自己苛刻地上纲上线。
第6章 家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杀手
>> 一个被揍的孩子,体内会分泌很多肾上腺素,因为人感受到威胁时自然会紧张。如果是孩子和孩子之间起冲突,分泌了肾上腺素,随后两人打上一架,肾上腺素就会被消耗掉,人就恢复正常了。
第8章 带来终身恐惧的冷暴力
>> 妈妈出手这么重地伤害孩子,唯一的原因就是她根本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一个成年人明明知道越发飙情况越糟,还硬是要这样做,或者总是“莫名其妙”想发飙,就是他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第9章 那些藏在潜意识里的童年创伤
>> 斯德哥尔摩效应,指的是人质被绑架后,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慢慢地,人质有可能会爱上绑匪。
>>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配偶表现出让我们很难理解的行为。比如,对某一件小事敏感到不能触碰,一提就炸。如果你的伴侣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一定是引发了他潜意识里的无价值感和不安全感。
>> “我对这种事特别敏感,主要是因为我小时候总是被忽略。我觉得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我怎么说话都没人听。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太需要被人倾听了。”
>> 玛莉如果说:“你每次这样指责我,我都觉得特别有挫败感,因为从小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严格地对待我的。
只要我把东西放错了地方,他们立马就会把它扔掉,我觉得他们根本就不爱我。所以,当你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我的内心会觉得我配不上你,我觉得特别自卑。”
>> 凡事要往好的方向想,用积极的方式应对,这也是一种反脆弱。
>>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够完整和强大,就无法体会到家庭带来的乐趣,也体会不到弥足珍贵的小确幸。那样的人,不论跟谁在一起生活都不会满意,毕竟对方不可能是完美的,也没有人是只为你打造的。如果有人真愿意为你解决所有的烦恼和困难,他会生活得很累。
>> 当一个人内心不强大,不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能够自己寻找和感受快乐时,对面的人怎么换都没用。正如不会游泳的人,怎么换游泳池,还是不会游泳。
>> 而当一个人可以主动修复自己潜意识里的伤害,积极解决问题,去改善和父母的关系、重新认识和父母的关系时,就会发现,父母对自己还是有很多给予的。
>> 父母要意识到,所有对孩子的伤害,最终都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影响他的一生。唯有改变自己,改变婚姻、工作和与孩子的互动,才可以弥补潜意识中的缺陷。
>> 如果你能发生改变,恶性循环就可能从你这个节点开始变成良性循环,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会由此而改变。
第10章 养育孩子,本质上是一个复杂体系
>> 在生活中,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来自外部的规范时,孩子就没有自我成长的力量了。因为他所有的行为举止,只源于明确的指令和规定,他没有管理自己的能力,就无从谈起自信和独立的养成。
第11章 在复杂中成长,生命才会充满活力
>> 达·芬奇是为了求知而求知。他觉得好玩,这事儿有意思,所以他在努力研究这件事。而我们不具备为求知而求知的能力和乐趣,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要问有没有用。
>> 我认为纯粹为了美好而美好、为了求知而求知的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复杂体系之下成长出来的生命。
第12章 人生最重要的三根支柱
>> 一个人不可能买来一本书,一页页地学习。一个人能学习,证明他有主动学习的意愿,也证明他内心有足够多的能量。一个心中没有能量改变自己的人,是不可能对学习有兴趣的。
他会觉得那都是骗人的,看了也没用,根本改变不了自己的生活。资格感缺失的一种表现,就是一个人没有了学习的能力,没有了改变的能力,陪孩子终身成长更无从谈起。
>> 习惯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面临两条路要选择的时候,很少会去理性地选择,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感觉走。
那么,跟着感觉走,就一定会按照熟悉的路线走。当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深刻地体验过幸福、轻松,没有感受过被宠爱时,他就容易走上那条艰难的路,因为这条路才是他熟悉的,他习惯了受伤害。
第14章 没有要求才是家
>> 他未来未必会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我也从来不会要求他成为物理学家或者天文学家,我在乎的是他内心有要去成为一个很棒的人的动力。
第15章 别让“不爱”进入认知
>> 在我家的家庭文化中,从来不会对孩子说,如果他考试成绩好,就给他买什么东西,或者带他去旅游。我认为,给孩子买东西,带孩子去旅行,都是孩子应得的。
>> 全家都不使用“不爱”的语言,孩子有任何情况都会非常坦然地告诉家长。比如,学习的情况,他想要什么,他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可以随口说出来。
第16章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 父母在关键时期和关键问题上没有发声、没有规范、没有边界,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无条件的爱中也包含着父母一定要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 我见过特别多肾上腺素很高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为什么拼命地捍卫自己,说自己没错?很简单的原因是孩子知道,如果错了,父母就不爱自己了!
孩子最不能承受的就是自己不被爱,所以他绝对不能承认自己错了。他跟父母斗争到底,用更加叛逆的行为来证明——“我值得你们爱护我”。
>> 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每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地去看孩子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推动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当家长不断地让孩子身上的亮点变得越来越多时,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 找到孩子光明的那一面,积极地想办法把它放大,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方法。
第17章 综合应用
>>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导游,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都有什么。导游要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像游客一样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这样,孩子会是一个很开心、很有探索精神的游客。
>> 不要随便管孩子的事,用尊重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
第18章 归属感与价值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
>> 当一个人拥有价值感时,他会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的内心会充满能量,他对未来会充满期待,对人生拥有极高的热情度。一个有价值感的人,自尊水平往往也会较高。
一个拥有高自尊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高。他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律性也会更强,自然能管好自己。
>> 一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另一个叫作“价值感”。
第19章 没有人会自带价值
>> 这种对自我的评价,我通常叫作“自尊水平”。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他的自尊水平,自律性越高的孩子,自尊水平就会越高。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自尊水平低,他觉得自己就是没用的,就会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去干坏事。
第20章 自尊水平越高,孩子越能管好自己
>> 一个家可以这么轻松、愉快地管理起来,不用那么费劲儿。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轻松、愉快的,费劲儿的事情往往都是错的。
第21章 忘掉身份,放低姿态,与孩子一起成长
>> 有的孩子很叛逆,让父母觉得不可理喻。其实,他只是在自我保护。孩子因为父母说话总伤他,所以套上了一层厚厚的盔甲,他对父母也表达不出爱意。
>> 只要不怪里怪气地讲话就好,只要不指桑骂槐地讲话就好,只要不错误地用“只有给孩子压力,他才能‘出油’”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就好。
第22章 综合应用
>> 如果你能对他表达感谢,他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只有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他才能找到自信。
>> 拿我们大人来说,假如你在学开车的时候,你老公坐在你旁边,说:“快,打灯,踩离合,刹车,减速……”他这么说会有助于你开好车吗?
>> 不断责骂孩子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卸责任的过程,这会导致孩子紧张、恐惧,分散注意力,反而更学不会,更学不好。
实际上,父母如果能够稍微轻松一点儿、幽默一点儿,拿出更多的精力,让孩子觉得学科学很有意思、学文学很有意思、背古诗很有意思,你就会发现你很轻松,根本不用管,孩子会一路小跑地去把各种该学的东西都学了。
>>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这本书的作者兰妮博士是美国当代重要的内向性格研究专家,她提醒我们的是,如果孩子是内向的,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去发挥内向的优点,而不是改变孩子。内向的孩子有很多优势:
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热爱学习,善于创造性思维,擅长艺术创作,情商高,精于谈话,乐于自处,谦虚,容易养成健康的习惯,是一个好公民,珍惜长期的友谊。
>> 面对这么善良的孩子,你应该多去鼓励他身上闪亮的部分。在他表现出勇敢的时候称赞他有勇气,让他自信,让他获得成就感,他的自尊水平会提高,他和父母的关系会更亲密,他就不容易被人欺负了。
>> 相反的方向是:永远在跟父母对抗。当一个人消耗一大半的能量在跟父母对抗的时候,他做的所有的决策都是为了“只要跟我爸妈不一样”就好。这是一个很悲哀的话题。
>> 家长对孩子说,“只要你考上大学,我就不管你了”。这个谎言会导致孩子的人生变得非常平庸。
>> 现在的学习是,一个人想学什么东西都能学得到,不是为了一张文凭才去学。有时,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并没有观察到什么最适合孩子。
如果大人都有那么多不确定,那就不要充满确定性地管孩子了。我不会告诉你接下来该做什么,我也不能管你,你要自己做出决定,自己去思考这件事。
第23章 所有的美德背后,都是成长型思维
>> 他会把很多困难当作评判,他做各种各样的事的动力是要证明自己,而不是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不断地思考:在无条件的爱和价值感之外,还需要加入的第三根支柱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终身成长的心态
>> 所以你看,谦虚并不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知道谦虚有多好,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人生路还长,还有很多事需要做。
第24章 积极的语言互动,让孩子拥有成长型心态
>> 我们如果能培养出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就不用担心他不够幸福了,因为他无时无刻不从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上吸取养分,都在不断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