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处实去华

隔壁小媛第55篇学习手记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的人不会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所以是实际上有德;下德的人会把德表现在外边,所以实际上没有到达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义。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着他行动。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道理:失去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得到义,失去义后才得到礼。礼这个东西呀,是忠信不足的产物。就是社会动荡不安的祸首。有预见的人,是道的虚华表面,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忠信守道的人处世厚道,不会浅薄待人,实在而不虚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见:

这一章是《德经》的开篇,《道经》讲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德经》讲的是人德,也就是行为准则。

老子认为人类的精神从道到德到仁到义在到礼是一个退化的过程,警示我们不应该务虚,应该以返本归源为首要任务。

感: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是“德”,即只要合于“道”的行为就是“德”,不合于道的行为就是“失德”。“道”和“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德”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道”是客观规律,“德”是指人们把道作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天道”和“人德”构成了老子的思想体系。

思:

本章内容,老子将政治分了两个类型和五个部分。

两个类型是:无为和有为。

五个部分是:道、德、仁、义、礼。其中,无为是:道和德(上德)。有为是:仁、义、礼。

失道沦为德(下德),失德沦为仁,仁是有为范畴,失仁沦为义,义也是有为范畴,失义沦为礼,礼同样是有为范畴。所以说,只有上德是客观行为,仁、义、礼都是主观性行为。所以说,如果统治者不能明道,总是自我名利为中心,那么他所推行的仁、义、礼的目的就是在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行:

“礼”产生于忠信的缺失,是时间混乱的本源,只有去气浮华,返璞归真,去其虚名,立足于实际,才能真正的符合“道”。旨在提倡人们做事应该有正信正念,不应该被世俗的分别心、虚伪的人生观所干扰。

举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道士,如果做一件事出于正信正念,那么这件事做起来事半功倍,轻松完成(祖师爷就会扶持你)。倘若换个角度,这件的出发点是为了利益,那这件事绝对是事倍功半,举步维艰(祖师爷根本不管)。所以,做事不能本末倒置,只有正信正念才会带来好结果。因为自己的行为符合合乎于道,怎么能会有不好的结果发生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周]老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
    Fwx烟雨倾城阅读 276评论 0 3
  • 原典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
    如清风_阅读 902评论 1 5
  • 第38章 处实去华 第二节 【原文】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清风8351阅读 349评论 1 15
  • 罗老师版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果然是果然阅读 1,832评论 1 6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131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