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之道

学什么?怎样学?学习(修为)的境界是什么?——《论语》中学习之道

学什么?怎么学?怎样才算好学?学习的境界是怎样的?

孔子作为一代先师,对“学习“这事有着很多经典的论述,并且千百年来历久弥新。当然,孔子所谈学习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更是指个人的修为、成长。

1. 怎样学?学习或者说是修为的境界是什么?《论语》开篇即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要自修,要奈得起寂寞,要刻意练习。同时要他修,要向他人学习。而学习、修为高境界就是“人不知而不愠”。

开篇句,实际上与论语最后一句相呼应:“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为君子。不知言,无以为君子”。都提出了修为的一种境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省是提高个人修为的一个基本途径与方法。孔子重自省,其他二圣人王阳明曾国藩也都尤重自省。

3.温故而知新,可为师矣。孔子提出,大家熟知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4.子曰:君子不器。要博学多才。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一种智慧)。

7.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不懂就“每事问”,是一种治学精神,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低调谦逊而又严谨。

8.朝闻道,夕死可矣。

对求知,对真理与道的矢志不渝。唯心存大道,生命才富有意义。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从求学、学习角度说,方法好多种,但集中起来看,无非就是“好学”儿子。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 好之 乐之,学习的三层次。乐之则无事不成。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与学之关系。

12.三人行,必有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好学,向他人学。

1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

1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少想多学。

14.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学无常师,道之所在师之所在。圣人尚且如此,我们这些俗人还端什么架子?

15.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6.博学以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博学 笃志 切问 近思 都是学习与自我修养的方法。

17.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即温故知新。

18.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知者尤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此句说明求知三个层次: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 困而知之。

19. 子曰:有教无类。

任何人都可接收教育。了不起的思想。

20. 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学习和休养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四十之前确定方向明辨是非;第二阶段,五十看透事物本质 ,六十宠辱不惊,不再受外界影响;第三阶段,七十知行合一,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圆熟化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