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在我们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这些孩子的生活是幸福的,而在以前,儿童教育观念非常淡薄,尤其是在鲁迅的那个年代更是如此,让我们一起走进《朝花夕拾》,了解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非常想得到《山海经》,可大人们却都不理睬,认为孩子的愿望是无用的,不需要在意,但鲁迅的保姆阿长却注意到了这一点,费尽心思把山海经找到,并送与他。这说明当时的儿童教育现实是多么残酷。

  在《五猖会》中,让鲁迅十分兴奋的迎神赛会,他是非常期待的,但在走之前,父亲却让鲁迅背一字不懂的《鉴略》,父亲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叫他背书,也许父亲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却毫不保留的扼杀他原来的兴致,这对孩子有多大的心理伤害啊,强制的封建教育压制了儿童的天性,充分的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的隔膜。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还有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更多的是快乐,自由,而在三味书屋里,更多的是枯燥,乏味,在读书过程中,不懂的还不能问老师,那这样死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读书应给予孩子快乐,自由,而不是在私塾里死读书,古人不是有一句话吗?——死读书不如不读书。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至今仍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现实,儿童时期,在快乐自由的天性中成长,而不是被约束限制。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