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26周更营——现场听评课活动有感

今天是这学期首次周更营活动,又是很扎实的2节课例。

首先是严茜老师带来的《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正好我也教3年级,并且刚刚这周上完这一节课。我只想说,严老师在这节课的挖掘比我深入多了!!

从教学目标上来看,严老师整节课的设计完全有在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理解“斜面”是什么样的、如何搭斜面、斜面上的物体有哪些运动方式:静止,滑动,滚动。并且有专门设计一个小环节讨论“滑动和滚动的区别”(并且现场学生也能总结出来:“滑动的物体只有一个面与斜面接触”,滚动不是。)这在我自己上课时也发现有学生没有在实验时辨别滑动和滚动的不同,严老师的此处设计很能确实地解决我目前的问题,王老师后面提到的曲线表示法也很实用。另外,本节课重点就是要讨论“物体的形状会不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通过2次探究活动,先预测再实测,也确实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不同。正如刘姝老师讲到的,前一次活动是让学生感知到不同形状的物体,运动方式不同。第二次活动,学生是在第一次活动的经验上,先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物体在形状上与前一次中使用的物体的相似性,预测物体可能的运动情况,再来实验验证猜想。实现了一个严谨的从开始到完成的科学探究闭环。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我觉得这节课是完成度很高的。

但是也想给严老师提一些小建议:1.希望严老师注意在教学时语言的准确。在说课时严老师提到让学生搭斜面时自己有点手忙脚乱,没有给学生说清楚要求。当时课下我却听到了您说到“看哪些同学能快速搭出一个又高又稳的斜面”,并且重复了2次。有可能就是因为孩子们听到了您的这一句,所以他们就默认搭到第三个卡槽里。2.也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对“斜面”的定义:我记得您在PPT出示时给出了这一句“一端高,一端低——斜面”配图用到的“点—线—点”的标注。但是我觉得斜面的定义应该比较着“平面”来,可能在图示的标注上用“线—面—线”更恰当一些。更能凸现斜面的特点“一端高,一端低的平面(有坡度的平面)”。

然后是徐杨欢老师执教的《磁铁的两极》。对于这节课,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达成教学目标,并且徐老师的教师指导与示范是非常到位。因为要探究条形磁铁从一端到另一端的磁力变化,徐老师在环节设计上层次渐进,从预测变化到感知变化,再探究验证变化趋势并讨论磁铁中点处的磁力是弱还是无。每个环节上徐老师都不同程度的用了带字幕的微课,图文结合、标明顺序的注意要求,讨论材料使用方式(观察磁力卡),规定活动时间等。都能看出徐老师对于科学实践的严谨态度。也能看出在平时徐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以贯之的。并且在学生汇报记录的环节,徐老师还专门留了时间解决了实验效果不佳的小组的困惑。这些关注学生的行为都很值得我学习。

对这一节课我唯一有疑惑的地方就是徐老师板书出现的时间(标题和板书大概是在开课后35min左右才出现的)此前黑板上只有评价表。刘老师也提到过学生的预测可以板书副板书位置,在一边上课的过程中一边处理学生的现场生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很难一节课内都集中思考这节课是在解决磁铁磁力大小分布的问题。那可否在开课后有一个副标题出示本节课的探究核心,最后结束时再替换本课标题呢。

再次感谢两位老师为我们准备了扎实的两堂课,让我收获很多,思考更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