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股线、喝雄黄酒、缝香包………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缝香包。一进入阴历五月,小姑娘们都会事先准备缝香包所需要的东西。
先去药店买香料,药店里面有一个高高的中药柜,柜子上满满的都是抽屉,抽屉面上写着三味中药名,小时候想不明白,一个抽屉里三味药,药店的阿姨是怎么记得这三味药的位置的?
只见阿姨拉开一个抽屉又一个抽屉,这里抓一把那里抓一把,一会儿就抓了一小堆。
抓好药材就要开始研磨,阿姨把药材放在一个黄黄的像小船一样的器里,又拿出一个同样颜色两侧带把柄的轮子放在药材上,随后阿姨把器皿搬来凳子旁坐下,两只脚放在轮子两侧的把柄上,两条腿一伸一回,随着轮子研磨草药的滋滋声和碰到器皿的叮当声,浓浓的香味慢慢溢得满屋都是。
最后阿姨把研成粉末的香料包在一个个小纸包里,我们几个小姑娘一人一包,宝贝似的拿在手里,边走边闻。
回到家里,找小碎布、棉花、针、线,一切准备好就开始缝制了。
不记得什么时候学会的使用针线,几个小人人像模像样地坐在门前做女工,印象中大人从来不会插手这些事情。
虽然人小,但是缝出来的花样竟也不少:鸡心、簸箕、小辣椒、三角、柿子……
小辣椒、小柿子系在手脖上,三角、鸡心、簸箕系在扣子上或者蚊帐上。
不会走的小娃娃也会戴香包,不过是巧手的老人缝制的项圈,红红的棉布裹着棉花和香料缝成长长的一条,挂的娃娃脖里垂到胸前,下面坠上三角、豆娘婆婆、搬脚娃娃。豆娘婆婆,是由布片做成的小人形,扳脚娃娃使用白布做的,里面塞满棉花,像一个胖胖的小娃娃,一只小手搬着一条腿,可爱极了。小娃娃带着这样的项圈,就不怕蚊子叮了。
后来结婚后,才知道在老公家乡端午的习俗更多:绑五股线,摸雄黄酒。端午节那天太阳没出之前,大人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股线给孩子绑到手脖脚脖和脖子上,一直要等到六月六才能解掉。
孩子醒来后,还要穿上手工做的黄色的小布鞋,在眉心、鼻子下、耳朵旁抹上酒泡的雄黄,以期消去孩子一年的灾气。
而现在一切都比以前便利多了,网上卖的香包成品半成品比比皆是,五股线也都配好了各种颜色,虽然很便利,但是总感觉少了很多儿时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