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金瓶梅》第八十八回 潘金莲欲赴青楼妓馆 陈敬济争送吴家粉头
话说玳安与小玉在上房偷偷亲昵,等到琴童到来又连忙端正起来。
可有情人在一起的时间总嫌太短,琴童又一次被玳安指使出去,去贲四家取厨子钥匙。
琴童走后,房内又剩下玳安小玉两人,再续温柔想来也是不用多讲。
琴童到了贲四家,问玉箫取了钥匙回来,小玉开了房门,却在橱柜上捅了半天也打不开。
琴童回去问玉箫是不是给错了钥匙?玉箫骂道:“明明橱柜的钥匙在床褥子下面,偏来烦我。”
琴童又走回来,小玉打开橱柜,里面却没有那件皮袄;
琴童又走回问玉箫。
玉箫想了想笑了:“我也忘了,那件皮袄原是在外间的大橱里!”
琴童再回来,这才拿到了皮袄。
可怜的琴童来来回回好几趟,因此耽搁了很长时间,回到吴千户家,吴月娘对着玳安又是一通骂:“贼奴才,你说了一道来,这会子都不来了?”
玳安也不敢言语。
取出给潘金莲穿的那件青镶皮袄在灯下观看,吴大妗子夸道:“好一件皮袄,五娘怎么说是黄狗皮?哪有这样的黄狗皮,我倒是想穿。”
吴月娘道:【“新新的皮袄儿,只是面前的歇胸旧了些儿。到明日,重新换两个遍地金歇胸,就好了。”】
孟玉楼拿过来和金莲戏道:“我的儿,你过来,穿上这件黄狗皮,给娘瞧瞧好不好看?”
金莲嫌弃道:“真有本事就问汉子要一件穿。平白拾别人的披在身上算什么?”
直到穿在身上,也宽宽大大的,金莲才有些满意不说话了。
这一段其实很无趣,骁骑只是因为有【歇胸】这两个字,才原原本本的交代出来。
这个【歇胸】是什么,我也去查了好久,一直没有中意的答案。
有好多人认为这个歇胸就类似于如今女性的内衣外镶,起保护作用。
这样猜测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文中说是【两个】。
很好玩!
其实并不是。
这个【歇胸】其实也是补子的另一种称谓,这种补子前后都有,所以是两块;并不是左右分布,而是前后分布。
因为今日是正月十六,是走百病的日子,从吴千户家出来,众位妻妾以及西门大姐外加一个妓女吴银儿都没有坐轿,顶着飘落的小雪步行往回走。
走过几条小巷,走上大街,一路上陈敬济和小厮燃放花炮给众人看。
上了大街没走多远,陈敬济便说:“银姐,你家不远了,俺们送你到家吧。”
吴月娘听了问道:“她家在哪里?”
陈敬济答道:【“这条胡同内一直进去,中间一座大门楼,就是她家。”】
吴银儿行礼拜别要回去,吴月娘又道:“我还叫小厮送你到家。”与李瓶儿两人每人给了吴银儿一两银子,又叫玳安去送她回妓院。
陈敬济在一旁道:【“娘,我与玳安两个去吧。”】
吴月娘道:“也好,你们一起去吧。”
陈敬济正等着这一声,喜滋滋的送吴银儿回妓馆去了...
之前书中说陈敬济也是个浪荡之徒、风月子弟,其实也只停留在他与潘金莲的调情这一件事上。
并没有关于陈敬济其他风流史的描写。
今天这一个小章节却很生动地对他进行了刻画。
通过陈敬济和吴月娘的对话可以看出,陈敬济对妓馆的位置非常熟悉,至少对吴家妓馆是清清楚楚的。
吴月娘一直说陈敬济是个实在孩子,可一个实在的老实孩子是不会对妓馆如此熟悉的。
很明显就能猜测到陈敬济也是去过吴家妓馆的。
大概是唯恐读者还有可能对这一点有些模糊认识,作者又将陈敬济踊跃自荐,要求亲自去送妓女吴银儿这一段讲了出来,并且特别的表现出陈敬济的喜悦之情。
看到这里,没人会怀疑陈敬济真的和他老丈人西门庆是一路货色,都是流连风尘之地的浮浪子弟了。
可陈敬济表现得又很没层次,又不知道遮掩,比西门庆的档次差得多。
尤其是还当着他的媳妇西门大姐的面,表现得如此急切,很有些厚颜无耻的模样。
陈敬济要求去送一个妓女,吴月娘没有让他去问西门大姐的意见,直接就许了;她总是在有意无意的放纵陈敬济,就像是不断的给他各种机会。
她的这些做法到底是不是有意的,在所有评论家中也是颜色鲜明的分成了两派。
骁骑的立场是认为她很有心计。
否则很难想象吴月娘会无数次的疏忽,无数次的让陈敬济几乎毫无阻碍的出现在后宅的妻妾面前。
这在那时的其他人家是很难想象的。
陈敬济兴奋地去送粉头,其实不止陈敬济,还有一人也想去送。
潘金莲问:“姐姐,你在家不是说我们要把银姐送到家吗?怎么只送到这里?”
吴月娘笑道:“你真是个小孩子!那时说来哄你玩的,你就信了?丽春院是什么地方?我们能送她去?”
金莲奇道:“像别人家汉子在妓院里嫖妓,家里的老婆就没有去那里找去的?若是找过去是不是也打成一锅粥?”
吴月娘道:“你等他爹那天到妓馆去,你就去寻他试试。不叫那些汉子把你当粉头拉了去。”
这一段看似说笑,却又与陈敬济的那一段有对照作用。
吴月娘的话里有个明显的错误,她认为吴银儿家的妓馆名叫丽春院,其实是错的。
李桂姐家的妓馆才叫丽春院。
这里的错误应该是作者故意为之,就是借此说明西门府这些不出门的妻妾对外面的事物其实是一知半解的,就连她们都关心的妓馆也都是道听途说,并不像陈敬济一样清楚的知道。
潘金莲的好奇问话里,又不难看出,那时的良家妇女对青楼这个行业也是有着浓厚兴趣的。
她们又不能明着问妓女,又不能出门。
今天好不容易可以借着走百病的名义光明正大的出门,大约潘金莲从家中开始就在期盼着能到妓馆门前走一走,看一看。
看看会让那些男人神魂颠倒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可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她们行走的道路就算西门庆不管,那些下人也会为她们规划好,绝对不可能走到妓院的门前。
并且妓馆是不允许开在主街的,再有势力的妓馆也不行。
而如今吴月娘行走的街道在前面就透露过,是主街,也就是狮子街,
这条街的东西两道街区是绝对不可能有妓馆出现的。
骁骑很敬佩作者对情节的写作方式都是递进式的,不断的提出疑问,不断的解答,不断的加以丰富,让人对疑问渐渐的明确清晰;然后再提出新的疑问来。
比如下一个场景就出现了乔大户家,乔大户娘子也站在门前,不知道是不是也走百病回来,或者只是看看路上的行人。
这一天的女子可以走出二门,走到大门前,走到大街上;没有人会对她们的行为有轻浮的认识。
所以乔大户娘子会出现在门前,所以才会碰到吴月娘等人,又邀进去吃茶听曲。
没有什么新意。
可这里有一句说:【看看走到东街上,将近乔大户门首】
到目前我们知道,在狮子街上,李瓶儿原来的宅子在西街,王六儿的宅子在狮子街石桥东边,乔大户新买的这处宅子在狮子街东街。
又为我们标明了一处建筑的位置。
这就是逐渐清晰的写法,不经意间就讲的明明白白。
若是画一幅地图,只凭书中这样的描写,大概也是够了的。
说到这里,骁骑又想起明代著名书画家仇英曾经也画过一副与张择端同一名称的巨幅画作《清明上河图》。
那幅画同样是表现了明代的风土民情,同样是一处运河边的北方城市,同样的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假如把画作中的城市想象成清河县也十分相符,骁骑第一次看时甚至就怀疑仇英是不是画的就是那时的清河县,实在和书中描述的太相似了。
很写实。
清明上河图一角
清明上河图一角
在乔大户家除了这一点外,别无可写。
妻妾这一番行走,又摆脱了贲四娘子邀请,这才回到西门府。
在这之前,春梅等四个大丫头听说她们快要到家,都慌得连辞行也顾不上,一溜烟的跑回来。
吴月娘先问西门庆在哪里,李娇儿说在她房里刚伺候睡着了,吴月娘于是一声没言语。
之后得知四个大丫头被贲四娘子请去吃酒,又是半天没言语。
过了一会才骂道:“这些成精的狗肉,平白无故的跑人家去做什么?谁叫她们去的?”
李娇儿说是西门庆答应的,吴月娘又骂道:“他是那有主张的货?平白放出去干什么?给人家喂眼?”
孟玉楼见气氛不好,赶快溜了,金莲、李瓶儿和西门大姐也一个个地起身走了。
吴月娘只要是不言语的时候一定是在生气,她这段时间总是在不断的生气。
这个写了整整十篇的、第三个重点描述的元宵节到这里才完全结束。
这十篇骁骑大约用了三万五千多字,只是写了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这两天发生的事情。
有些啰嗦,可还是意犹未尽,还是感觉似乎有些东西没有交代明白。
人的思路就是这样,在某一个节点上,若是你往前走,那么分岔路另一端的事情就会被遗漏过去;回头再讲就会失去原来的想象,很难面面俱到。何况《金瓶梅》就像一棵茂盛的大树,枝丫纷繁,凭骁骑的能力,能表现个大概也就相当费力了。
原本打算在今天交代的第三次算命,只能留到明天;并且被称作《金瓶梅》第一案的凶杀大案也将在下一章揭开帷幕;让我们借此看看人性之恶,可以恶到什么地步吧!
请点击关注骁骑读书,需要您的支持,谢谢!
往期文章链接:白话《金瓶梅》第八十六回 应伯爵一番怜香惜玉 吴月娘几次痛斥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