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在我阅读《海绵阅读法:如何吸收一本书的精华》之后的有感而发,长期以来,我一直想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想通过阅读来改变自己,但是屡次都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总被归结为不够自律,直到看到书中的这句话,“常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大家一直感觉不到进步和成长,得不到正反馈,当然会有一种做无用功的感觉。这才是很多人没办法坚持阅读的最根本原因,而非通常认为的不自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读书这件事,同样也需要学习。
提到介绍阅读方法的书,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初版于1940年,尽管1972年增订新版,距今也已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书中介绍的四个层次的阅读理论对于后来阅读方法的研究影响深远。而相比于经典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本书的可操作性更强,可以说更加适合当代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一、万能笔记模板——挤海绵一样的“榨干”营养
培根曾言:“读书使人渊博,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这句话道出了阅读的三重境界——输入、思考与输出。《海绵阅读法》一书将这一理念具象化,提出“三种层次的读书笔记”:从标记重点到思维导图,再到深度写作,层层递进,最终将书籍的精华内化为认知的养分。正如鲁迅所说:“在那些阅读生涯中,总有一个将书籍拼命乱读的时期。”这种“野蛮生长”的阅读阶段,实则是通过广泛涉猎与深度思考,打破思维的边界。
关于主题阅读的概念,书中提到苏东坡读《汉书》的经典案例:他分五次精读,每次只聚焦一个主题——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这种“八面受敌”的读法,看似缓慢笨拙,实则通过结构化提炼,将庞杂的史料转化为系统的知识框架。这与《海绵阅读法》提倡的“万能读书笔记模板”异曲同工:提炼核心概念、收集金句案例、关联生活经验,最终形成个性化的“知识地图”,将书籍中的营养最大化地吸收。
二、输出倒逼输入——化被动为主动的效率跃升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只有将被动的阅读输入转化为主动的写作输出,才能将自身的阅读成果最大化的吸收和消化。

书中也同样提到:边看边忘非常正常,因为读一遍后大家获得的只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属于感官记忆,几秒钟后就消失了。那么该怎么把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呢?答案就是主动学习知识,对知识进行充分且深度的加工。强制自己输出,每看完一本书必须写一篇读书文章,如果没写这篇文章,就不允许自己看下一本书。我坚持执行这条阅读规则,每读完一本书就追问自己的变化和收获,把阅读收获用文字固化下来。
三、成果运用实践——改变成就最好的自己
《认知觉醒》一书中提到,从成长权重来看,改变量 > 行动量 > 思考量 > 学习量,强调改变是衡量成长的核心指标。盲目追求学习量(如阅读数量)或行动量(如机械执行)无法带来实质改变,需通过思考后的行动触发内在转化。归根结底,阅读的终极目的并非积累虚荣的“读书数量”,而是通过“改变量”重塑人生。本书作者强调:“真正的阅读成果是书对我们的影响和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认知升级:通过“洞见时刻”与“联想发散”,将抽象概念与生活经验结合。例如,读《被讨厌的勇气》时,若能将“课题分离”的原则用于职场人际关系,便是认知的落地。
2.行动转化:书中提出“行动灵感”的九大要素,要求读者将启发转化为具体实践。比如,读完《微习惯》后,立即制定“每天读5页书”的微小目标,以行动验证理论。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浩瀚书海,《海绵阅读法》提供了一条清晰路径:以海绵般的吸收力萃取精华,以匠人的耐心打磨思考,最终将知识转化为生命的智慧。阅读的真正意义,正如作者所言:“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愿每位读者都能在书籍的阶梯上,遇见更丰盈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