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情绪沟通—改变看法与自我认知

                    ————混沌大学太原分社/小溪

“我们每个人都对人说教过,但是很少有人因为说教而真正改变” ——黄执中

人与人之间的底层逻辑

人是怎样形成他的看法?又是怎样改变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而且还跨越了很多区域:


第一领域主题   改变他人看法的前提:

对人不对事 每一件事它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你们所经历的,所见到的,所做的

每件事情都是偏好于选择的结果。

底层逻辑   美学就是一个讨论情绪的科学,所有的艺术家都在努力找出合适的

管道、配方、路径,让人产生他想让人产生的感觉。


 第二领域主题   说服他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1)没人喜欢被改变每个人的脑子里,对已有的看法、观念或立场都是过去生活经验中无数偏好和选择的结果。他不是被你说服的,而是那个想法是他早就有的,只是被你启发了,想通了,而不是被改变。

 选择权句式你应该/我需要

 你为什么不/你为什么要

(2)没有人喜欢不知情这是前一个点往下的延伸,每个人都想知道理由,你告诉别人理由,基本上就是最简单的说教方式。

(3)所有人都希望有退路说服一个人,除了让他有选择权,让他知道完整的事实,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你随时可以反悔、有退路。


   第三领域主题人的情绪与问题

不同情绪的效果愤怒:让人强化既有的看法

惊讶: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对的

悲伤:帮助人找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比如所有人在生病时先想到的是父母。孩子、爱人。

如何拆解情绪求职和离职都是双重的标准。求职都是理性的,离职的时候都是感性的,很少有人能做到相反的状态。

对问题的理解

 问题就是期待跟现实的落差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问题消失,一种是提升现实满足期待;另一种是降低期待满足现实。你的问题都是你的期待,所以你真正面对的不是问题而是你自己。

 你眼中的问题就是别人眼中的解决方案

 另外有个词叫拖延症,它是个结果,不是原因。因为不喜欢、不想做所以才会拖延。

这个问题可以是谁的思考这件事,这是谁的问题,任何问题没有对与错,而是有个定律:谁痛苦谁改变/谁需要谁让步。


第四领域主题发现沟通背后的人    

 描述问题的人这件事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就等于开启了你继续描述这件事情的过程,这会让它更有效率。有几个标准:主动性、互动性、探索性。

 故事背后的人我们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有个有趣的测试:

 当大家初次见面时,一般而言会对你有什么样印象?(我们的面具)

 你童年最大的恐惧是什么?(我们的恐惧)

 你觉得自己的性格中,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武器)

 你非常羡慕别人身上拥有,但你自己却不具备的性格是什么?(真我/光明面)

 你总是因为性格中有什么样的特点而陷入什么样的麻烦?(弱点)

 你特别讨厌其他人身上什么样性格特质?(你的黑暗面)

 我们戴着面具掩藏着恐惧,但是面具没办法解决恐惧,就得用第三点武器解决恐惧。如果有一天真的恐惧消失后那就是你的光明面—真我。第五点是弱点,是主要考验你的地方如果你没有克服恐惧你就会进入你的黑暗面,很有可能变成你讨厌的那种人。

今天讲情绪沟通,主要讲怎样接触一个人。

人是由几个基本的维度沟通都分为两层,一个叫外部目标,一个叫内部目标。

所有改变别人的人,都要学清楚这件事,没有人喜欢被改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