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两个班孩子备考的九下半年里,总是忙忙碌碌的教研、教学、刷题、谈心、改作业,日子匆匆忙忙流淌而过,没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只好抓着每天早上学生早读的20分钟,看上几页,最终一个学期才读完了这本《四世同堂》。很多次我都被提醒,不要忙自己的事情,要多进入学生中间去,去看看他们的读书状态,去提醒不认真读书的孩子,可是我一直觉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其说拿嘴巴喊他们读书,不如做给他们看什么是认真读书,日积月累,学生总能知道怎么去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理性约束自己在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事情。
《四世同堂》在卢沟桥事件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的描绘了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人心惶惑、朝不保夕的动乱之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结局。虽然这本书里描述了沦陷区人民的八年艰苦生活,但是底色是奋进的,积极的,有人民不断觉醒,民族大有希望。老舍没有着笔新四军的战场和功勋,只是陈列了一个小小的沦陷了的小羊圈胡同。祁老人出生清朝,历经改朝换代,看着四代人都在他奋斗出来的院子里共同生活,心中骄傲得意,积极筹备自己75岁大寿,没想到一乱就是八年,四世同堂的心愿眼看着分崩离析。儿子天佑一生与人为善,爱护家庭,和善邻里,诚信经商,哪怕没有一点生意了,日本人也要求所有的商铺都不能闭店,还要查帐本纳税,附敌作恶的狗腿子们诬赖他是奸商,他可是为了避免股东们吃亏,宁愿当掉自己冬天唯一一件貂皮大衣也要填补柜台亏空的人啊,怎么受得了游街示众、口呼“我是奸商”的侮辱,羞愤跳河自尽。次孙瑞丰左右逢源,好逸恶劳,只想坐享其成,巴结冠家,哪怕媳妇胖菊子嫌弃他没本事而改嫁蓝东阳,他也能为了蹭一顿好吃的而上蓝东阳家门,最终被日本人抛弃,尸骨不明。日本人没收了各家各户的粮食,在各地修建粮仓囤积粮食,打击各类抗日组织,大家排好久的队也只能领回一份掺了沙土麦麸的“共和面”,四辈儿妞子因为这样的“食物”死在了抗日胜利当天,差一点点她就能等到可以下咽容易消化的正常食物了。祁老人绝望抱着妞子僵硬身体的样子,像那个半死不活的中国抱着千千万万个死去的孩子,何等的揪心与绝望。每次看到新闻上加沙的孩子哭泣着说,救救我们吧,我们只能吃掺了沙的面粉,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那样的“共和面”,我们的先辈们,千千万万个没有长大的妞子,吃了整整八年啊!
冠晓荷一心亲日,到死都不相信,他最爱的大日本帝国会把他活埋,他大力支持媳妇大赤包当妓女检查所所长,以权谋私,层层盘剥,榨干妇女们的每一点价值,夫妻俩把两个女儿当成笼络人心随时可以送出去的工具,大力支持漂亮的二女儿招娣左右逢源,游曳于各个汉奸之间。最终一家人里,冠晓荷被日本人以消毒的名义挖坑活埋,太太大赤包被人算计夺权夺财,在狱里发疯,毫无体面赤身裸体的死去,小女儿招娣当了特务,残害同胞,被曾暗恋过她的瑞全在公园山洞里处决了,大快人心。大女儿高娣始终清醒,不赞成父母的所作所为,在钱默吟的影响下,加入抗日队伍,与瑞全志同道合。二太太尤桐芳勇敢果决,为反抗日本人,在日本庆典上,和敌人同归于尽。
小羊圈胡同不是硝烟弥漫的正面战场,却将炮火攻击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灵魂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剃头匠孙七只是因为肚子疼晕倒在路边,就被大卡车拉走消毒活埋;拉车的小崔仅仅是因为送了一趟祁瑞丰,就被扣上反动的帽子枪决;小崔太太为了给小崔收尸入殓,被大赤包做局背上高利贷,甚至被逼着沦落风尘还债;一生热情助人的李四爷因一言不合,被日本人的狗腿子两拳打死在自家胡同里……祁瑞宣,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在“忠孝两全”的古老命题下被撕扯得体无完肤,他甘愿留下照顾四世同堂的老小,却恨自己不能出去战斗,每时每刻承受着精神上的凌迟,对弟弟瑞全奔向战场的羡慕与自身无法行动的痛苦,让瑞宣不屑于与汉奸们同流合污,他被捕入狱看见那囚笼里密密麻麻的同类,监狱墙壁上挂着的完整人皮,监狱栏杆上鲜血淋漓的普通百姓,都让瑞宣抓狂,恨不能冲出去决一死战,可是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没有任性的资格。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国家主权沦丧,任何苦心孤诣维持的小家庭,都不过是沙上筑塔,风雨飘摇。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都是风卷残云的沙尘暴啊!钱默吟先生本是清高诗人,被冠晓荷举报下狱,受尽严刑拷打,两个儿子相继遇害,那布满血丝的眼睛里不再是诗情画意,而是刻骨的仇恨,那吟诗的嘴和手化为反对日本打倒侵略者的宣传单和联络员。好在,觉醒的人们越来越多,千千万万个底层人民,没有任何培训,凭着一腔仇恨和一身骨血,钱先生的影响下,瑞全,瑞宣,高娣,尤桐芳,白巡长都开始发挥自己有限的力量,最终涓涓细流汇成磅礴山海。
当人们被驱赶着在天安门广场上参加日本人举办的庆祝保定陷落,南京陷落等等的庆典时,当人们家中所有的锅、锄头、门把手等所有的铁具被搜刮干净铸成砍向自己同胞的利剑寒刃时,当月月日日上缴所有积蓄变成日本人招兵买马的军费时,反抗终于露出苗头了。瑞全的热血与决绝,如同一柄刺破阴霾的利剑,钱诗人最终向死而生的蜕变,是人性尊严在绝境中的涅槃,小文夫妇在戏台上慨然赴死,那凛然气节也如寒夜星光。老舍的伟大,在于他不仅写出战争碾压下的惨痛,更写出了北平胡同深处那不可磨灭的韧性,这韧性不是英雄主义的壮举,而是无数小人物在屈辱中紧咬牙关,在绝望里摸索光明,在“亡国奴”的枷锁下竭力维护作为人生存下去的权利和尊严。
刚好今天培训,宣讲的教育家放了一段《觉醒年代》,李大钊和陈独秀看到沙漠里一望无际的帐篷和无数流离失所的难民,李大钊问陈独秀,为什么要建这个党?陈独秀说,不为什么,就为了他们,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陈独秀和李大钊郑重宣誓,“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做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国富民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那些鲜血淋漓的小人物的真实经历,只是我们历史中不起眼的一句话,但正是有了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战,才有了我们现在“敢教日月换新颜”的时代新篇。新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哪怕我们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要相信,我们的国家不管在什么样的日子里,都一直用她温暖的怀抱用她所有的能力保护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建设她,热爱她!《四世同堂》是一部民族的“痛史”与“恨史”,它逼我们直视历史的伤口,倾听那些被宏大叙事淹没的个体哀鸣。老舍先生以他悲悯而冷峻的笔,在北平的胡同深处刻下了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它纪念的不是赫赫战功,而是在灭顶之灾面前,一个民族如何于屈辱中挣扎,在毁灭中新生,于无声处迸发出那惊心动魄的生命尊严。当合上书卷,那北平胡同里的风,依然呜咽着尊严与抗争的猎猎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