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樊登解读《父母的语言》这本书,感悟很深,对于未来如何教好自己的孩子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1.不可见的东西逐渐被人们忽略,它会形成思想的停滞。孩子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实际上不可见的是三岁以前。2.不同的家庭对于孩子在三岁以前所听到的词汇的差距量达到三千万字之多。3.他们最大的教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态度,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父母对孩子所说的词汇量。4.每一个国家都重视资源,比如森林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电能、水能等,实际上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被我们忽略了,而且这种资源不要钱,那就是——父母的语言。5.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父母的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它能够改变我们整个国民所有孩子的基本素质,让孩子们的大脑神经元链接变得越来越丰富、健康,这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但是因为它像消毒要解决的问题一样不可见、不可度量、不可买卖,所以我们觉得它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在教养孩子方面不要出现思想的停滞,不要只等到孩子跟别人的学习成绩出现了差别才会去反思自己是否需要做一些改变。那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好的父母呢?通过调查统计,不同家庭的父母跟孩子互动的语言数量和用词是不同的,如果父母能够更加注重跟孩子说话的用词、遣词造句,孩子也会变得不同。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变得温文尔雅、有礼貌,那么你在跟他互动说话的时候就要注重礼貌礼仪。孩子在九个月以后差异已经存在,小学三年级后的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大。本书作者追踪两个换上人工耳蜗的孩子他们获得听力后的变化,结果发现米希儿即使拥有完美的听力,但是因为没有在他获得听力后刻意练习说话忽略了互动,所以他的语言接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差,到最后只能上残疾人学校。所以,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家庭环境跟孩子所说的语言数量是最根本的区别。不同的家庭跟孩子所说的积极的正面的词语数也是有非常大差别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神经元具有可朔性。早期的语言环境将决定每个人大脑中分泌的荷尔蒙、皮质醇。妈妈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决定孩子体内分泌的激素。如果妈妈表现得冷漠无情会伤害到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当你不断把压力传递给婴儿时,婴儿的学习能力就开始大幅度下降。大脑不但在建立神经元链接,也要断掉很多神经元链接。婴儿时期的大脑是大爆炸的,经历大爆炸后,那些经常不用的神经元链接就会被断掉,慢慢地就不会再长。所以,我们发现在上了年纪后学语言会非常困难,给我们的启示是即使是语言天才,如果小时候不学,长大了学也很难,由此可见,父母的语言是多么珍贵。
父母应该怎么样跟孩子对话才科学?记住三个核心原则即3T原则:一、共情关注;二、充分交流;三、轮流谈话。共情关注就是你要把他的情绪感觉讲出来,你要不断地帮他解释他的感觉。这种共情关注的方式,能让孩子快速地学习。共情关注时要用儿童的语言,用很可爱的话,比如叠词激发孩子学习欲望。观察,理解,行动。你要不断地观察孩子的行为,理解他的行为,帮助他讲出来。充分交流,首先是你要跟他讲述我们在发生什么事,也要不断解释给孩子听所发生过的事情。如果只是把手机丢给孩子玩,孩子无法将发生的事情与现实链接,因为手机既不关注,也不交流,也不轮流。
充分交流时少用代词会让孩子学得更多,同时学会脱离语境拓展交流内容,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轮流谈话最大的敌人是父母喜欢用封闭式语言谈话。我们应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禁忌。
我们在谈话互动时要引导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能力来自刻意的练习,经过无数次挫折,不断打拼才得到。所以,我们如果肯定孩子的时候,肯定的是它的过程,如“你昨天练得特别勤奋所以你今天弹得好多了。”等。当你能够鼓励他坚持探索,不放弃,这样的过程性目标时,这个孩子就能够逐渐养成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心态。这个会影响孩子终身的幸福。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是决定一个人卓越还是普通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是思维模式,还包括自控力。
自控力怎么通过我们的语言来实现?父母要减少命令式语言,改成建议、提示型语言。你可以告诉他因果过程,但是你要让他自己尝试控制自己的人生,这时候他的自控力才能不断增长。你还可以通过语言让孩子懂得善良、同情和道德。当你用一个名词来界定这件事,当你用更多名词跟孩子沟通,孩子更容易有道德的观念。当我们批评一个人时,要基于行为的批评,而不是基于人格的批评。这些都能帮助孩子快速建立道德的底线,让孩子知道善良和同情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孩子最需要的东西不是物质条件,而是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系统性符合“三T”原则的语言。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和重点小学,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说话,是父母愿不愿意用更丰富的科学的语言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