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努力改正孩子的缺点,不如尽可能培养孩子更多的优点!

我曾试图通过不断提醒孩子改正缺点来让其变得更好,然而我从未成功过。

作为教师角色的我,虽从教24年了,但没有一个孩子因我对其缺点的不断提醒,而变得更加优秀,倒会因为我的时常直面提醒,变得更加面目可憎。

作为父亲,我育有一儿一女,大的已过十八周岁,小的已过八周岁。我曾努力指出他们身上的不足,劝其改正。然而,这种做法让我仿佛撞到了一堵墙,非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

当然,我也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家长或老师,通过不断地指出孩子的缺点,而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故事。

说来也怪,一个人的缺点看上去是那么容易改变,可偏偏就改变不了,顽固的很,顽固到让你怀疑人生!

比如,我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在我看来,每天做做运动是稀松平常的事,甚至一天不运动,就浑身不自在。可到了儿子那里,运动好像是要他的命。他的体质不好,从初一到高三毕业,我劝他运动不下百次,没有一次成功过。

女儿的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发火,要是跟她主动提出缺点,她只会变本加厉地发脾气。

最近一个星期,我发现她发脾气的次数少了,发脾气的激烈程度也缓了点,究其原因就是夸她的次数多了,指出她缺点的时间少了。

这事让我终于明白与其努力改正孩子的缺点,不如尽可能培养孩子更多的优点!

当然,这个观点背后蕴含着现代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念,其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一、神经可塑性与优势培养的效益大脑具有"优势偏好"特性,当孩子发展自身优势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形成"学习-奖励"的正向循环。

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在优势领域投入时间的孩子,其学习效率比改正缺点时高3倍。这类似于投资中的"复利效应"——在已有优势上的持续投入会产生指数级成长。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的作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指出,6-12岁是"勤奋vs自卑"关键期。当成人将60%以上的注意力放在缺点修正上时,孩子会形成"缺陷自我认知"。相反,优势培养能帮助建立"胜任感",这种核心自我效能感会自然辐射到其他领域。

例如,一个在绘画中获得自信的孩子,会更敢于面对数学挑战。

三、缺点的动态转化性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缺点"实则是优势的过度表现。

比如多动症儿童往往具有高创造力特质,通过戏剧培养其表演优势后,注意力问题会自然改善。这种"优势迁移效应"比直接纠正更持久。

四、教育投入的边际效益行为矫正需要持续的外部监督,而优势培养会激发内在动机。

密歇根大学的追踪研究显示,在优势培养上每投入1小时,其长期效果相当于3小时的缺点矫正。当孩子在某领域成为"小专家"时,其建立的成就感会形成自律的生理基础——前额叶皮层发育更完善。

五.、社会适应的现实考量当代职业市场更看重独特优势组合。

一个演讲能力强但数学中等的孩子,未来可能比各科平均但无特长的孩子更有竞争力。教育经济学家Hanushek的研究表明,特殊优势带来的收入溢价高达37%。

这种教育范式不是忽视缺点,而是通过优势建设来重塑整体心理结构。就像园艺中,施肥健康枝条比不断修剪病枝更能促进整体生长。

当孩子形成"我是有能力的人"的自我认知时,很多行为问题会自然消解,这正是发展心理学强调的"成长型修正"机制。

如果你也在改正孩子的缺点上犯愁,不防试试尽可能多地培养孩子的优点,你必定能收获意外惊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