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The National Gallery,国家美术馆)
2023-2025,伦敦,欢喜

Room 5
意大利北部 1450-1510年
Andrea Mantegna(安德里亚·曼特尼亚,约 1431 – 1506),北意帕多瓦画派第一位绘画大师、雕塑家。也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伟大画家之一。
他是威尼斯画派奠基人Jacopo Bellini(雅各布·贝利尼,1400-1470)的徒弟、女婿,威尼斯画派领军人物Giovanni Bellini(乔瓦尼·贝利尼,1430-1516)的姐夫。贝利尼年轻时曾经特别模仿过他独特的雕塑性绘画风格。
他与乌切洛、弗朗切斯卡并称文艺复兴早期“小三杰”。作品重视形式结构的完整与物体实体感的表现,其凝重和深沉、精准细腻的表现手法,人物清晰扎实的素描关系、大胆的线条、鲜明的轮廓、以及强烈的色彩等特征,已经抵达顶级肖像写实水准。
早年曾受Paolo Uccello(保罗·乌切洛)的透视法和Donatello(多纳泰罗)的古典雕塑影响,之后成为罗马考古学家,推崇古罗马的建筑和雕像艺术。其对古罗马艺术和哥特艺术的研究和改造以及对古典文化和文化的痴迷淋漓尽致地融合在他的画风中,绘画技法上更是善用古典主义的波纹肌理,画作具有独到的金属或石头的雕塑质感。
他是美术史上透视技法的一代宗师之一,空间幻境、错觉表达画法的鼻祖,利用视觉扭曲的表现手法实现在二维表面内产生三维深度的视效,使透视法得以突破,为之后的巴洛克艺术家做了启蒙典范。
——欢喜
这段话是我两年前在欢喜文艺复兴50画 (26)-(27)中所写,当时,并没有看到这幅画,只看过图片上他的画具有一定的立体感,对评价曼特尼亚画作的金属雕塑感风格并没有特别深的体会,直到那天,一步入展厅,这幅“金属立体感”超足的画作映入眼帘,我知道它一定是曼特尼亚的。
1、Andrea Mantegna: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lt of Cybele at Rome(安德里亚·曼特尼亚:异教库柏勒传入罗马)

Andrea Mantegna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lt of Cybele at Rome
1505-6
glue tempera on canvas,76.5 × 273 cm

画作是威尼斯贵族Francesco Gonzaga(弗朗切斯科·科纳罗)为颂扬其祖先,古罗马的Cornelia family(科妮莉亚家族)而委托Mantegna 制作的宫殿房间饰带的一部分。曼特尼亚综合运用多种文学资料创作了这幅画。
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将异教的the goddess Cybele(女神库柏勒)引入罗马城进行崇拜,以确保罗马在The Second Punic War (第二次布匿战争)胜利。画作描绘了她到来时的游行队伍,根据罗马作家Juvenal(尤维纳利斯)的描写,女神是一颗流星坠落地球,所以画作最左侧,一群来自小亚细亚的祭司们抬着装有球形石头的台子,台子上有戴着一顶形似城墙的王冠的女神半身雕刻像,祭司们则头裹头巾,身穿长袍和裤子,充满异国情调。

画中跪在队伍前面迎接女神的女子可能是Claudia Quinta(克劳迪娅·昆塔)。她在这之前奇迹般地救起了载着女神前往罗马的船只,这艘船在罗马附近的Ostia(奥斯蒂亚)港外触礁,克劳迪娅·昆塔是唯一能将船拉上岸的人。她认为这个奇迹保全了她最近曾受质疑的贞洁。

女神抵达罗马城门后,一群罗马元老院议员在杰出的罗马将军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普布利乌斯·科尼利厄斯·西庇阿,235-183 BC) 的带领下迎接了她,将军正是委托人的传奇祖上,此刻正转身与同伴交谈,脸朝向秃头顶长者同时抬手示意指向克劳迪娅。
迎接女神的庞大队伍中甚至包括乐师,最右边的鼓手望向画外,而右上角的一截喇叭意味着画面外的连绵不断的队伍。


曼特尼亚创作这幅画作时,正值其艺术生涯的末期,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一直与雕塑家争相创作最引人入胜、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曼特尼亚正是因其擅长用颜料模仿雕塑的自创技法而巧妙地躲开意大利大理石的昂贵和加工制作的费时的雕塑创作,仅用画笔尖涂抹黑白颜料,并在人物长袍褶皱处涂抹了白色颜料,便使结构清晰锐利,令画中的人物具有了石雕般的描绘,仿佛是由石头而非布料制成。
同时,他笔下的人物姿态和面部表情比雕塑所能捕捉到的任何东西都更具戏剧性和微妙性。


背景更是惟妙惟肖地模仿了抛光杂色大理石的橙色和灰色纹路,形象逼真。



之后,曼特尼亚的绘画成就集中反映在帕多瓦的一组教堂壁画里,对幻觉的掌握以及作为绘图员的非凡才能令他的赞助人和艺术家同行们惊叹不已。
4/25/2025 LEEDS
原创作品,版权(文字、图片)所有!严禁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