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悟》里仁 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里仁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公冶长第一、二章


[原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先生说:能检束自己而有过失的人,很少。

约:检点约束,简称检束。《论语》中的约,一般有两种解说,一说穷困的意思;一说约束的意思。

鲜:少义。

[愚悟]

一个人,如果能检点约束自己,则能自守而少过失。能检点自己,即能反省自己,从而能改正和提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能约束自己,则能做到不放纵自己,凡事有度,中庸为人。如此,想有过失都难啊!相反,倘若一个人自恃有才或有财,不约束自己,放肆行事,则过失难免!

关于放纵问题,需时刻约束自己,自不必多说。还需要强调一点,许多时候,我们还应当避免:这是最后一次的自我欺骗,那不仅不是结束,恰恰是开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先生说:君子常想着言语上要谨慎迟钝些,做事要勤劳敏捷些。

讷:ne,迟钝义。

敏:敏捷义。

[愚悟]

本章所论的大意与上面言之不出,《学而》篇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相同。言出易,而行不及,则易生悔,所以应当讷于言;行及难,缓行慢做,更难成事,所以当敏于行。

人的资质高下不同,言行也有高下之分,这是正常的。但是不可以此自我限定,不思进取,只要平时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讷于言敏于事为标准,时刻要求自己,当习惯成自然时,也能成为君子。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先生说:有德之人必不孤单,一定有亲近他的人。

邻:亲近义。

[愚悟]

好德向善是人之本性。太平盛世,教化得当,好德向善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有德的人,自然不会孤单寂寞。衰道乱世,世风不古,好德向善的人或许会少些,但是绝不会没有。所以君子有时行事高远,不随波逐流,或不被世人理解,然而只要自己做的公正,合于道义,又何必在意世俗的眼光。只要这世上还有道义,相信理解和欣赏他的人也一定存在,又何愁孤单,无人亲近呢?如夫子所唱仁学仁政,当时虽没有被诸候采用,然而弟子三千,生生不息,后世更是奉为万世师表,治世圣学,有何孤单。所以说人只管好德向善,必有邻而不孤。


[原文]

子曰: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子游说:侍奉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与朋友交往过于烦琐,就会被疏远。

数:有两种解说。一说音shuo(朔),烦琐、逼促的意思;一说音shu,数说的意思。两者皆通,相对而言,前说的含义更广些,故从前说。

[愚悟]

本章论与君、友相处之道。事君事友,两者都是以义相处,义合则处,义分则去。国君有过失,几次进谏而不听从,就可以考虑离开了;朋友有过失,几次劝导而不听从,就可以考虑停止了。如果再强行劝谏,不顾烦琐,则说者自轻,而听者厌烦,本来想求荣光,反而有可能受辱,本来求亲近反而有可能见疏。因此智者当适可而止,如果不知进退,召祸见疏,悔将无及。《颜渊》篇子贡问友,夫子答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正是此意。

说者当知不可数,听者也当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如果有进谏劝善的人,要心存感激,爱护有加,对于指出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切不可因此而疏远他们,否则,自己有可能再也听不到有益的声音了。

本篇多言仁、孝道义,兼言其它,学者应当多联系上、下章的意思,连贯体会,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前一篇《论语解悟》里仁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公冶长第一、二章

图片源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
    博慧bohui阅读 5,775评论 2 7
  • 加班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加班的时候,加班的时候太累了那更正常,谁工作久了不会累呢?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分内的工作...
    羽一教育肖莉丽阅读 1,053评论 0 0
  • 参考文档 Robolectric 简介 Instrumentation 与 Roboletric 都是针对 And...
    三季人阅读 5,324评论 2 0
  • 同是过路 同造过梦 本应是一对 人在少年 梦中不觉 醒后要归去 离别以前 未知当日相对那么好 可一路太艰险 不巧我...
    白帆o阅读 942评论 0 2
  • 能把linux 用的炉火纯青 也是一位数据科学家的一门杀手锏,但凡在公司 shell 和c++ 写得溜,多会被 ...
    Helen_Cat阅读 4,902评论 0 0